跟風比特幣熱潮 美卡幣、中國Q幣等虛擬貨幣集體漲價]
[多國央行強調防范比特幣風險 半年內或回歸游戲幣本質]" />
1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印發了《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規定,比特幣是一種虛擬商品,而非貨幣,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涉及比特幣業務。
受到這個通知的影響,比特幣在國內的交易價格大幅下跌。比特幣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其交易數據顯示,當日16時左右,比特幣交易價格從7000元以上開始下跌,不到一小時,跌至4500元左右,跌幅達到35%。不過,此后大量交易者抄底,比特幣價格逐漸回升,至5日24時,其價格已經接近6000元人民幣。
5日稍晚,法國央行也發布相關信息,警示比特幣可能難以變現,同時缺乏實體經濟支撐。而在此前一天,荷蘭央行也發布相關的警示消息,泰國早已全面叫停境內比特幣交易。不過,今年8月,德國承認了比特幣的合法記賬地位,可用于繳納稅金,而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比特幣得到了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支持。
受到各國金融機構密切關注的比特幣,是一種誕生于2009年的無形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串代碼,可由各個計算機運算產生,根據設計者中本聰的思想,其總量會在2140年達到上限2100萬個。它沒有集中發行方、缺少責任主體的特點,既成為其特性,也是一些研究者詬病之處。
盡管比特幣前景難料,各國政府表態不一,但這絲毫未減弱國內交易者的追棒熱情。
在交易界,一直流傳的一句俗語或可解釋交易者對這種虛擬貨幣的價值判斷:比特金、萊特銀。不言而喻,這是說,比特幣和晚兩年誕生萊特幣的價值堪比黃金、白銀。從一串代碼到堪比金銀的轉變期間,也曾發生過比特幣與咖啡、披薩等實體商品的置換。
用比特幣換購一杯咖啡
大部分人認為,在中國第一次用比特幣置換得到的商品是咖啡,事情發生在今年4月的車庫咖啡館。
這家咖啡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一家賓館二樓,可容納200多人,毗鄰騰訊控股有限公司等互聯網服務提供商。12月4日下午5時左右,筆者走進這家咖啡館,發現上座率在60%以上,客人多是3、5人一桌,面前的筆記本上滾動著各類分析圖表。服務員介紹說:“他們都是些IT人士。”
這家咖啡館位置偏僻。從旁邊一座大廈走出的一位女士說:“聽說過(車庫咖啡),還真不知道在哪兒。”不過最近處于輿論中心的比特幣將它推到了風口浪尖——據稱,正是在這里進行了第一次比特幣與非虛擬商品之間的非網絡交易。在這里,美國留學生杰克通過0.012個比特幣購買了一杯市價22元的咖啡。
正是這家咖啡館的網絡技術志愿者趙東,促成了這筆比特幣購買咖啡的交易。趙東本人也是比特幣玩家,目前已經投入100萬人民幣。而他之前是“墨跡天氣”手機APP的聯合創始人兼CTO。
趙東說,第一次注意到比特幣是在兩年之前,但真正想要交易則是在今年3月。“聽說有朋友炒比特幣賺了幾萬元”,于是,自己也投入了1、2萬元。“有些做外貿的朋友也在用比特幣,只要交易雙方同意進行就可以了,它比美元跟人民幣之間進行轉換要方便很多,因此,我覺得前景很好。”趙東補充道。
而另外一位股民,現在同時進行較大額度的比特幣和萊特幣交易,畢業于北京大學計算機專業,有一家網絡維護公司,平時上班就是上網,完全可以兼顧炒幣與工作。他說,之前交易比特幣的也多是計算機專業人士。
被IT界和投資界人士看好的比特幣等,屬于虛擬貨幣。現在的虛擬貨幣種類,用一位業內投資人士的話來說,數量就是“數也數不清”。不過除比特幣之外的虛擬貨幣被業內人士統一稱為“山寨幣”,它們符合去中心化(指的是人人可以生產貨幣,沒有統一集中的貨幣發行方和監管方來供應并監管貨幣發行)、點對點交易的特點,利用分布于全網中的眾多節點組成的分布式數據庫來記錄交易信息,交易處于完全公開狀態。
留學美國的計算機專業劉博士解釋道:“比特幣的每筆交易產生后,全網的節點都會知道有多大的交易額從一個賬戶轉移到了另一個賬戶,從而使得交易不可否認,但是這個賬戶到底屬于誰,則無法獲知。從而既保證了交易轉賬信息的公開,又保證了交易者社會身份的私密。”
“我只是玩玩,專業研究需要。”劉博士自己也在參與虛擬貨幣的交易,但是他不愿稱其為投資。
“前期加入的玩家,一般是IT行業的,”一位資深玩家稱,“但是現在已經不乏為了賺個柴米錢的主婦了。”
不過除私人買賣外,也有企業搭上了比特幣的大船,進行相關話題營銷。此前,中國電信江蘇分公司在預售一部高檔三星合約手機時,稱可以接受比特幣預定,消費者只要支付0.1個比特幣即可預約手機禮包,并且在交易當日按照比特幣行情進行相應的現金抵扣。不過本月5日的官方通知出現后,記者登錄電信官網,發現網站已悄悄刪去了可以通過比特幣預定這一條規定。記者致電咨詢,該公司稱沒有消費者通過比特幣的方式進行預訂。
但不管曾經為何種職業,一旦加入交易,大家都希望最終結果是獲利而非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