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備受市場關注的2013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已經出爐。對于廣大公眾來說,最為在意的是兩個數據——GDP和CPI。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48009億元,同比增長7.6%,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2.4%。
7月9日,李克強總理在廣西主持召開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他指出,宏觀調控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在這樣一個合理區間內,要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7月16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他指出,從國內外實踐看,經濟運行出現一定波動,有客觀必然性。宏觀調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其“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就是防范通貨膨脹。
上限與下限形成的“合理區間論”成為市場理解和預判宏觀政策帶來了新視角。
上限不是天花板 下限也不等于底線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上保持平穩,主要指標仍處于年度預期的合理區間(國內生產總值符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7.5%左右的目標;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4%,也控制在年初預判的3.5%以內),經濟結構調整穩中有進,轉型升級穩中提質。對于我國這輛經濟列車來講,未來經濟環境更加錯綜復雜,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并存,經濟既有增長動力,又有下行壓力。
穩增長是經濟運行的“下限”,即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領導層把今年的經濟運行“下限”定在GDP增長7.5%左右,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的較低增速。相比之前動輒兩位數的增速,確實差距甚大。但考慮到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五年前、十年前相比,現在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的數量都大不一樣。當前,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下降已是客觀規律,目前增速放緩也是我國政府“有意的”政策選擇。不能片面追求GDP,也不可能不講GDP,只有擺脫“唯GDP論”的心理枷鎖,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才能推動我國經濟走上轉型升級之路。
防通脹是經濟運行的“上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始終是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按照今年初設定的目標,今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要控制在3.5%左右。目前外部經濟形勢趨于穩定,全球性寬松貨幣政策正走向尾聲,國內政策信號明確為“盤活存量、用好增量”,監管層加強了對流動性的管理,下半年國內貨幣供給以及社會融資規模將放緩,央行公布的二季度未來物價預期指數顯示企業和居民通脹預計進一步減弱。另外,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4%,遠低于年初制定的目標。因此,在不出現大的意外波動情況下,防范通貨膨脹的“上限”目標是完全可以預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