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食用調和油漲價一波接著一波來襲,油脂企業將原因歸于成本上升,但消費者卻始終不知道究竟是哪種油料的成本漲了,又漲了多少。昨日(23日),中儲糧率先公布了自己食用調和油的成分比例,并“炮轟”行業存在的不透明現象,呼吁食用調和油標準早日出臺。
“市場上大部分的調和油都是打著好油脂的幌子,實際卻摻雜了低價油脂。”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慶榮說。
王慶榮指出,目前食用調和油最大的問題就是成分配方不透明,老百姓缺乏知情權。很多企業所謂的調和油,只是一個概念,添加了很少量的良好品種,就可以叫橄欖調和油、花生調和油或叫茶籽調和油,而實質上其中卻摻雜了大量的低價棕櫚油和棉籽油。而因為所謂的配方“保密”,消費者并不知調和油的具體成分。
“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產、包裝和銷售成本,只能賺3元錢,而100元的以大豆為基礎油的調和油,盈利可以達到6元,是純大豆油盈利的一倍。”王慶榮說道。
在大曝行業“潛規則”的同時,中儲糧還首次公布了自己的調和油配方,將其新上市的金鼎調和油的8種成分比例全部公開。“以后我們會將自己所有油脂產品的比例對外公開,讓消費者一起監督。”中儲糧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比中儲糧調和油的比例,消費者就可以大致核算出每升調和油的成本,進而判斷該產品是否存在“暴利”和企業漲價是不是合理。
此次中儲糧公布食用調和油配方,再次引起了業界對出臺“食用植物調和油標準”的討論。
“食用調和油究竟是以占比三分之一還是二分之一的油料來命名,迄今沒有定論,這正是調和油國標長期未能出臺的原因。”糧油學會會長王瑞元介紹,雖然我國于2004年出臺實施了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食用油產品國家標準,但調和油標準長期缺位。因而出現了食用調和油市場,存在隨意勾兌現象、標識混亂、名稱繁雜的現象。
王瑞元表示,此次中儲糧自曝食用調和油成分雖然“開了個好頭”,但這種方法并不能解決行業現有的問題。他呼吁政府相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加快食用調和油國標的制定進度,真正消滅食用調和油行業中的“潛規則”。(記者孫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