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妍|北京報道
“國酒”的冠名權給了茅臺?!
10年申請,“國酒茅臺”終于拿到了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的初審通過通知。然而,消息一出,白酒行業立馬炸開了鍋。以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為首的川酒軍團緊急開會商討對策,山西汾酒
立即遞交商標異議申請書,河南杜康甚至發布“十問檄文”。茅臺的支持者寥寥無幾,競爭對手、業內專家、媒體、網友一擁而上,質疑、“陰謀論”、聲討如潮襲來,大有“各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的架勢。
“誰才是國酒”,和武林之中“誰才是天下第一”的發問一樣。“是我!”“我才是國酒!”不服氣、不認可,非要爭出個結果不可。
8月16日,茅臺董事長袁仁國出席某白酒行業論壇,面對臺下各位老總,他始終小心避談商標一事,只是強調,民族品牌需要支持和保護,白酒行業需要理性客觀的環境。
“國酒”兩個字究竟意味著什么?一直以國酒自居的茅臺為什么難以“眾望所歸”?貴州省副省長蒙啟良的“四個不理解”能找到答案嗎?
“國酒”兩個字究竟意味著什么?一直以國酒自居的茅臺為什么難以“眾望所歸”?貴州省副省長蒙啟良的“四個不理解”能找到答案嗎?
不被理解的茅臺和茅臺的不理解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妍|北京報道
茅臺給人的“國酒錯覺”很大程度上與新中國外交有關。
新中國成立初期,茅臺便經常出現在各大外交宴會上。開國大典、抗美援朝、日內瓦國際會議、撒切爾訪華、金日成之交……茅臺的氤氳酒香與“國”字緊密相依。
直到2010年7月,國家工商總局出臺《含“中國”及首字為“國”字商標的審查審理標準》(下稱“《‘國’字標準》”),大家才意識到,原來,“國酒茅臺”只是一句廣告宣傳語,而非合法注冊商標。
今年7月20日這天,茅臺終于等到了“正名”的一刻。
“國酒茅臺”九死一生茅臺曾試圖“轉正”。
2001—2010年,茅臺先后9次提出“國酒茅臺”商標申請。不料,十年未果,個中緣由,茅臺及國家工商總局都沒有任何表態。
據業內人士分析,根據《“國”字標準》的相關規定,對“國+商標指定商品名稱”作為商標申請,或者商標中含有“國+商標指定商品名稱”的,將以其“構成夸大宣傳并帶有欺騙性”、“缺乏顯著特征”和“具有不良影響”為由,予以駁回。
時至今年,十年懸案峰回路轉。
7月20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網站上貼出例行公告,稱“國酒茅臺”商標申請初步審定已通過,申請人為“中國貴州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在三個月公告期內如果沒有異議或異議無效”,茅臺將“轉正”為名正言順的“國酒茅臺”。
茅臺“九死一生”合法合規嗎?“難道被異議人享有特權?”汾酒集團在其提交的商標異議申請書中直呼。
“我不理解,我真的不太理解。”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連用兩個“不理解”來表達對此事的態度,
“為什么之前的申請都被駁回,現在又公示了?”汾酒集團文化中心主任柳靜安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質疑道,“最重要的是按法律辦事,看它是否違反了法律法規。”
“茅臺絕不是一個普通的白酒企業,它是一個極具政治性的行業特例。”白酒營銷專家陳默在評價白酒企業時,總再三強調“除茅臺之外”的行業共性。
有傳聞說,茅臺確實駐扎著一個武警中隊,因為里面有很多年份酒價值連城,非常稀有,屬于重要國家財產,需要保護。在茅臺酒廠工作了20余年的前高級釀酒師王宏(化名)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證實,“很多老年份酒都是貼著封條的,酒廠內部人員也只有極少數幾個能進去看看。”
王宏驕傲地介紹說,“茅臺與國家領導人、各國元首的照片貼滿了文化廳幾面墻,除了茅臺,誰配稱國酒?”
茅臺“關系論”
在“關系論”的影響下,質疑矛頭直指茅臺“破冰”前的一次接待考察。
根據貴州省遵義市政府官網公布的信息,去年11月,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付雙建、商標局局長許瑞表、工商總局商評委主任何訓班等組成的調研組曾赴茅臺集團,就“國酒茅臺”商標注冊事宜進行考察。
“茅臺之前的多次申請都被駁回了,然后就通過邀請國家工商局、商標局等領導到茅臺去,做了很多工作。因為是做了工作的,所以就不能說這事完全沒有通過的可能性。”白酒營銷專家肖竹青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強調“做工作”的重要性。
“這是‘陰謀論’,毫無根據。”王宏認為,調研組到訪茅臺是正常活動,“很光明正大,絕不意味著暗箱操作。”
“‘國酒茅臺’通過審核是有法律依據可循的。”北京水平律師事務所的劉瑞濤律師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我還是看好的。”
按照《商標法》規定,含有“國家”字樣或優良品質、動植物名稱和地區名稱的商標是不予注冊的。“但也有例外,就是商標使用已經產生顯著性特征的,商標主管部門就會特例放行。”劉瑞濤介紹說,例如,中華牙膏、兩面針、龍井茶等,分別含有“國家”、植物成分名稱和地區名稱,但“都特例特辦”了。
在白酒行業中,茅臺“國”字號也并非首開先河,早在2009年5月,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就申請注冊“國窖1573”商標,并于2010年9月7日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審核通過。由此可見,“含‘國’字的商標是完全可以申請注冊的。”劉瑞濤認為。
“這是偷換概念。”肖竹青反駁說,“‘國窖’與質量無關,也不是商品種類,只代表窖池歷史悠遠。‘國酒’是商品種類,是為國家信用背書,代表一種榮譽,不可相提并論。”
貴州副省長的“不理解”
在這個全國GDP排名第26位的欠發達省份,茅臺被譽為“貴州靈魂”。
自申請“國酒”商標以來,茅臺遭遇了業內同行、行業專家和各路媒體的大圍攻,質疑和反對聲異常激烈,使得貴州省副省長蒙啟良也忍不住動情呼吁:“大家可憐可憐吧,貴州好不容易有一個企業能賺錢。”
在蒙啟良看來,茅臺遭遇的“國酒爭議”讓他“非常不理解”。“產品商標申請是企業和商標主管部門的事,為什么會引起那么大的波動?中國需要一些民族品牌,為什么社會不能多給以支持?”
沒想到,政府官員參與行業爭論再次引起非議。“申請商標是企業行為,引起爭議是行業行為,在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今天,政府官員不應參與此事,這對其他企業而言不公平。”陳默分析說,“這也讓茅臺更被動,其政治性被再度強化,容易激發業內不滿。”
甚至有企業抗議稱,貴州地方保護主義過重,茅臺與各級政府關系密切,申請“國酒”商標背后有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有違行業公平競爭。
“四川也可以出一個副省長表態嘛!”肖竹青笑談。四川擁有五糧液、瀘州老窖、水井坊等著名白酒品牌,是無可爭議的釀酒重地,這幾家與茅臺同列高端白酒第一梯隊的競爭對手也是反對派的主力。
面對非議,蒙啟良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坦然表示,“我只是說了一些實話而已,我沒有任何壓力,我很從容。”他解釋說,“我的‘四個不理解’是個人觀點,并非代表地方政府作表態。”
“我們是國有企業,地方政府支持我們是正常的。”貴州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中層干部徐忠華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茅臺在貴州省是支柱產業,我們能發展到今天,政府是很支持我們的,我們的稅收在貴州省也是大戶了,我們公司這幾年社會責任也盡了不少。”
2011年,茅臺銷售額達到240多億元,利稅180多億元,上繳稅費94億元,占貴州財政收入的7%以上。“在貴州的財政收入中,茅臺貢獻巨大,而且我們承擔著高稅負,這是茅臺必須面對的地方特色。”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曾公開表示,“茅臺集團作為窮地方的‘金娃娃’,似乎理所當然地背負了一些扶危濟困的‘道義’和‘責任’。”
“四川政府對地方企業的支持也是不小的,它們的納稅比我們還要寬松。”徐忠華指出。
早在2000年,茅臺曾進軍啤酒業和葡萄酒業,引起爭議一片。“其實主要是因為收購了遵義啤酒廠,這也是為地方政府減壓,茅臺的控股絕不僅僅是企業決策。”王宏透露說。
2003年,茅臺斥資1000萬美元介入高新技術產業,被調侃為“最無厘頭的跨界投資”。事后,時任茅臺集團總經理的喬洪曾透露,“茅臺介入微硬盤項目是在政府為解決產業資金困難的情況下,牽頭完成的一次投資。”2004年8月,政府方面為避免同行競爭,出面協調,茅臺陷入尷尬。2005年,茅臺決定退出微硬盤項目。
茅臺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季克良曾透露,2011年,貴州省委省政府曾特地兩次到仁懷參與制定茅臺發展規劃,并提出“2015年茅臺總產量達到10萬噸、‘十二五’末茅臺集團整體銷售額達到500億元”的任務要求。
“地方政府參與制定企業發展戰略,這是極其罕見的,可以說,茅臺與貴州省政府的利益已經高度一致,甚至在發展方向上已經合為一體。”陳默評價說。
面對“政府官員能否參與行業爭論”的質疑,貴州省副省長蒙啟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我的‘四個不理解’是個人觀點。我只是說了一些實話而已,我沒有任何壓力,我很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