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頭到餐桌,“賣難買貴”為何兩頭受累?
政協委員破解從田頭到餐桌的“環節擁堵”——
“賣難買貴”為何兩頭受累?
物流費用畸高。 翟海軍/作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3月我國50個城市主要食品平均價格連續兩個10日環比正增長,其中,以蔬菜為代表的食品價格“漲聲不斷”。失去控制的CPI,不但偷走了民眾微薄的收入增長,而且還偷走了民眾的幸福感。
“菜籃子”是民生大事,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市民。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繼續把抑制食品價格過快上漲作為穩定物價的重點”,“嚴格蔬菜等鮮活農產品運輸通道政策”。
多名委員通過實地調研后認為,政府要在穩定提高居民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同時,把“菜籃子”建設好,讓流通活起來,真正讓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得到好處。
暢通物流渠道
讓“菜園子”直通“菜籃子”
3月中下旬,商務部重點監測的食用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價格小幅上漲。其中,由于冬儲菜上市量減少,加上低溫雨雪天氣影響蔬菜市場供應,18種蔬菜批發價格比前一周上漲3.2%,四周累計漲幅達到9.7%,其中大白菜、白蘿卜和青椒累計漲幅超兩成,上海、深圳和北京分別累計上漲23.6%、15.5%和5.9%。
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
今年元旦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常委柴寶成走訪了天津市武清區河西務鎮東西倉村蔬菜種植基地。據他說,那里的芹菜批發價每公斤才0.8元,油菜、小白菜、菠菜、綠蘿卜都是0.9元,大白菜3毛錢都沒人要。
村里的種菜大戶王建告訴柴寶成,他種了一個冷棚的芹菜,投入肥料、農藥、種子共700元,純收入才2000多元。現在,像王建這樣的壯年出去打工一天就可掙100元,一個月純賺3000元,而種這一大棚芹菜3個月才賺2000多元。
“一高一低”現象在菜農中普遍存在,也就是農資、人工費用高,可蔬菜賣價卻特別低。
菜農們并沒有從高菜價中撈到“油水”,如此懸殊的差價幾乎都產生于“菜園子”和“菜籃子”中間的鏈接紐帶——運輸環節上了。
據柴寶成委員調查,產地0.4元、0.6元1公斤的蔬菜,到了城市零售終端菜市場往往會漲到每公斤2到4元。
近日,記者探訪了北京朝陽區某家大型連鎖超市,擺在貨架上的特產地土豆每公斤就要10.4元,精品蒜黃每公斤10.8元,大白菜倒是比較便宜,但是一棵也要6元錢。
而五環外的大黃莊某菜市場,一般的土豆每公斤4元錢,便宜的甚至1元錢就可以買到,普通的蒜黃每公斤4元,比上面提到的超市便宜了一半多價錢。
菜市場里一個姓李的小販告訴記者:“在大黃莊市場買菜當然便宜了,這都在五環外了,不信你去三環里的菜市場轉轉,就知道我這價錢公道不公道了。”
北京的蔬菜自給率僅為28%,70%以上的農產品需要依賴外埠供應。“作為一個特大型消費城市,一旦北京農產品供應鏈受阻,農產品價格就會出現較大波動。”北京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許國本說。
在北京,一個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就有入門費、出門費、攤位費、管理費等好幾種稅費,這些流通費用最終都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北京市政協相關負責人表示,調查中他們發現,通過京滬高速進京的農產品占42.4%,可是北京東南卻沒有一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便民設施舊的挪用新的沒留,農產品就近購買少了網點;批發、運輸、銷售等流通環節層層收費推高菜價。市政協建議政府有關部門組織一次對批發市場收費進行清理的專項行動,不該收取的費用堅決取締,收費過高的費用堅決降低;規范超市農產品收費,開設普通農產品市內配送綠色通道,降低農產品“最后一公里”的流通成本。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生鮮產品的流通費用占總成本的70%,比國際上高出20個百分點以上,這其中又以新鮮蔬菜銷售最為典型。
柴寶成委員建議由政府牽頭,以“三個對接”模式開通從農戶“菜園子”到市民“菜籃子”的“直通車”。一是蔬菜種植地區的鄉鎮與城市社區對接;二是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與城市超市對接;三是地方蔬菜合作社與城市大型企業集團、高校對接。在此基礎上,還應建立工商、交通、城管、衛生等多部門協調機制,落實“綠色通道”政策,進一步降低蔬菜的物流成本。
相關新聞:
有機蔬菜價高和寡
近日北方地區菜價小幅回落
“春脖子”拖慢蔬菜上市 高菜價或將月底結束
氣溫回升蔬菜價格下降 一元菜漸回北京菜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