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顧客在上海市江蘇路上的一家市場選購大閘蟹。新華社記者陳飛 攝
【反饋鏈接】預付“票證”風險高 預付券納入金融管理待加強
事實上,這樣的“票證”經濟并非只存在于大閘蟹市場,從中秋節前風靡的“月餅票”、到各種購物卡、提貨券,各種商品都在做這樣的“提前消費”。專家認為,這樣的單一用途企業預付券也是規模龐大“準貨幣”的一員,與已得到一定監管的多用途預付卡相比,單一用途預付券的企業數目更多,監管相對也比較困難。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姚鈞告訴記者,這種預付券其實已經是一種類似于“期貨”的金融行為,成為不少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而消費券除了產生巨額現金流外,對商家更為吸引的是“沉淀資金”,“即使利息是千分之五也已經是一筆很高的額外收入了”。再加上送禮經濟“發酵”,使得這樣消費卡、消費券不僅在美容院、健身館,甚至在餐飲業、旅游業普遍化,著實令人擔憂。
專家建議,從源頭加強監管,將預付券納入金融管理體系,針對發卡、使用、管理等各個環節予以配套的法律規范,實施全面有效的監管。“鑒于現在公司的注冊資金下限僅有3萬元,而公司又是以其資產為限承擔有限責任,一旦出現現金流問題,公司進行破產,消費者的權益就難以得到保護。”姚鈞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從源頭抓起,通過發放金融許可證和企業提交保證金的方式監管,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中國網事”記者周琳、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