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堂是走市場還是回歸公益?
從1998年到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由359萬人增加到2356萬人。如今,中國在校大學生,一天吃飯就是3億元人民幣。
1999年,國內高校開始后勤社會化改革。
山東大學副校長,山東高校后勤研究會理事長張永兵說,10年來,高校后勤面臨的問題和情況十分復雜。一個是發展中的問題,高校擴招對后勤提出挑戰。像山東,1998年,山東普通高校在校生18.7萬人,現有在校生170萬人?!斑^去把精力放在了如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為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他說,最近幾年凸顯出來的問題,是社會物價水平上漲對高校后勤提出挑戰。雖然政策扶持、財政補助、貧困生扶助等多項措施并舉,但后勤壓力還是很大。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后勤改革處處長朱寶銅說,學生食堂必須是公益性投入和市場化運營相結合。要體現公益性就必須保證投入,要比同類社會餐飲低15~20%才能體現公益性。
食堂的社會化和后勤的社會化并不等于市場化。但目前政府和高校都存在著對后勤公益性投入難以保障的問題。
公益性投入與市場化運營相結合的機制,就是一方面用市場的手段引導資源的配置,另一方面用公共財政方式來購買公益性服務。政府要同時履行保障公益性投入和強化市場監管兩種職能。
來自上海、黑龍江的教育官員認為,公益性食堂和市場性食堂應分清楚,特別要保證公益性食堂對學生用餐的保障,總需求量不低于70%。
濟南會議透露的信息是,要進一步加大對學生食堂的政策支持和經費補貼力度。要對學校教學和學生生活用電、用水、用氣價格分別按居民用電、用水、用氣價格執行;按照有關規定,對學生食堂為學校師生提供餐飲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
學生食堂建筑設施由學校提供,按照非經營性資產管理,不計提折舊,對服務實體實行“零租賃”,免收管理費。學生食堂的大型維修改造、大型餐飲設備配置和更新,空調、電梯、供暖等設施投入和運行費用由學校承擔。
上海市學校后勤協會秘書長成冠潤認為,應該建立學生食堂公益性成本的分擔機制。學生食堂的公益性主要由學校承擔,通過人員成本、水電費等補貼使公益性得以體現。
除了政府學校對學生食堂的公益性補貼以外,也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他們充分了解在市場經濟中,食堂價格的變動是不可避免的。安徽實行學生代表直接參與高校食堂管理,每天都有學生代表了解原材料的價格。
濟南會議提出,各學校要統籌財政撥款、學費及其他收入等資金渠道,根據在校生數,按照一定比例安排資金,設立學生食堂飯菜價格平抑基金,根據價格上漲情況,適時對學生食堂(包括社會企業經營的食堂)進行補貼,抑制飯菜價格過快上漲。同時,各學校要根據物價上漲情況,適時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臨時補貼或提高資助標準。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