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完善制度性約束,才能讓企業克制不道德沖動,自覺選擇從善行為
資料圖片:5月6日,人們在北京西單的蘋果專賣店外排隊等待購買iPad2。新華社發(楊樂 攝)
資料圖片:5月7日,三里屯蘋果零售店,三名顧客受傷。一傷者稱,打人者系店方外籍人員,雙方因排隊發生沖突。門毀壞后已卸下,工人正在測量門的長寬,以安裝新門。新京報記者孫純霞 攝
蘋果公司恐怕是一段時間以來最風光的公司了。最近上市的iPad2每人最多2臺的限購措施,引來大批顧客排長隊搶購。北京三里屯蘋果專賣店某外籍員工懷疑一名排隊人員是“黃牛”,指責其插隊破壞賣場秩序,從而引發肢體沖突。
這次動手事件,原因眾多,但蘋果公司“饑餓營銷”難辭其咎:新品發布前“保密工作”嚴嚴實實,但小道消息、曝光圖片滿天飛;推出后限量購買、不時斷貨,吊足消費者胃口,甚至有“果粉”為了買一件蘋果產品,不惜通宵達旦排隊。有業內人士評論,蘋果公司保留技術,封閉產品,跟蹤定位用戶信息,加之愈演愈烈的“饑餓營銷”,身上流著不道德的血液。
“饑餓營銷”,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調低產量,或制造供不應求的假象,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系、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的目的。
在筆者印象中,前兩年的國內房地產開發商或許是能與蘋果公司相媲美的“饑餓營銷”高手:捂盤惜售,雇人搶購,天天加價……如此“饑餓營銷”,自然助漲房價,那些身上流著不道德血液的開發商賺得盆滿缽滿,而普通百姓只能淪為“房奴”。如今,在嚴厲的樓市調控下,樓盤銷售部門可羅雀,一些開發商終于玩不轉“饑餓營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