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斯敦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沈興鐘也有類似經驗,他的企業經營戒指等首飾,以前給顧客發去戒指后,尺寸總有誤差,經常被退回來換貨,這給成本和信譽都帶來了較大壓力,后來公司發明了網絡營銷的“戒圍測量”方法,并申請了專利,就是將5號到13號大小的戒指的工業化模具全部生產出來,當客戶要下單的時候就寄一套模具過去,客戶試過以后反饋要幾號的戒指,公司再及時出貨,由此獲得了客戶的極大認可。
專家們認為,相對于其他行業來說,電子商務的利潤還顯得微薄,盈利空間有待進一步拓展,為此要以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吸引消費者,只有如此,才能從最初的“賠錢賺吆喝”,過渡到穩定盈利的階段,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電子商務企業可持續發展仍需制度完善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電子商務打破了我國現有條塊經濟體系,給現行的政府職能部門的行業引導及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壓力和挑戰。例如管理體制不明晰、配套法律法規滯后、電子商務“人才真空”等一系列因素成為制約電子商務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電子商務的本質是商務,同時又高度依賴信息技術。”商務部信息化司副巡視員聶林海說,由于對電子商務概念認識的不同,導致部門職能交叉和管理體制較為混亂。
“很多地方政府部門領導簡單地把電子商務看成是淘寶網、支付寶或阿里巴巴,思想觀念還沒有得到轉變。”北京市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林亞說,如果仍采用傳統的條塊式行業管理方式將“事倍功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現代服務業研究中心主任、信息學院院長陳進認為,目前我國電子商務管理體制比較僵化,從稅收、海關、金融、融資到監管和打擊犯罪等政策,都建立在傳統制造業及服務業基礎上,而電子商務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種傳統產業,需要相應改變和完善相關政策。
與此同時,電子商務的人才供應遠滯后于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子商務研究專家也屈指可數。國際數據公司(IDC)高級分析師譚斌認為,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尤其是大量傳統大企業進入電子商務行業后,電子商務人才出現了“真空地帶”。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