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前首席執行官衛哲認為,電子商務有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非主流人群在網絡上買非主流產品,比如十七八歲的孩子買發飾、游戲點卡等;第二階段是非主流人群開始網購服裝、手機等主流產品;第三階段是社會主流人群開始買線下店找不到的產品,如懷舊紀念物品等;第四階段就是主流人群買主流產品,這意味著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人們的主流購物習慣。“目前我們正處在第三和第四階段之間,電子商務還沒有成為社會交易的主流手段,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子商務企業出現盈利難也不足為奇。”
警惕電子商務泡沫和不正當競爭
2010年底,圖書網絡市場老大當當網與新進入者京東商城之間爆發了一場“價格大戰”,直到引起有關主管部門注意,約談雙方負責人,這一場風波才算平息。專家提醒,在電子商務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既要保護各方發展的積極性,又要對部分企業不計盈利的發展方式給予一定警惕。
一是防止不正當競爭問題。凡客誠品副總裁吳聲說,現在我國的電子商務企業都處在“賺人氣階段”,作為新興的產業,電子商務上線之后不會立即去想盈利,眼下最重要的是培養客戶,增加明星產品,擴大市場。對外經貿大學信息學院院長陳進認為,電子商務企業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才能立足,所以最初都是拓展市場,很難盈利,這也就產生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問題,因為有些企業為了爭奪市場,刻意把價格做得很低,這就影響了公平競爭。
二是應警惕電子商務泡沫的問題。當當網首席運營官黃若說:“我一直認為,不盈利的企業不是一個道德的企業,我不相信‘今天不盈利,是為了明天能盈利’的說法。”對于目前電子商務企業大量海外融資的現象,他認為這里面存在著危險性,正如當年的互聯網泡沫,為了擴充市場,大家拼命燒錢、不計成本,結果既給投資者也給社會造成很大損失。“企業如果最終不能盈利,對投資者和員工來說,都會帶來很大的損失,這是不道德的。”
“差異化”有利于提升盈利能力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盈利模式已經比較穩定,但是電子商務企業的盈利能力還亟待進一步提升,而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是一個破局良方。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分析說,最初各個行業處在一個拼渠道的階段,規模越大越賺錢,經過這個階段后,大家便開始拼價格,等到價格接近成本線之后,企業最終必須依靠服務和產品的差異化、個性化來占領市場。例如美國有一個非常成功的網絡鞋店,它每次都堅持給顧客送去三種鞋碼的鞋,供顧客試穿。比如,顧客要38碼的鞋,它就會給顧客送去38碼、38.5碼和37.5碼的鞋,依靠這種差異化服務,這家鞋店做得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