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一家銀店工作人員在展示一套銀茶具。
當日,國內現貨金銀各主要交易品種價格延續漲勢大幅上揚,其中白銀品種漲勢強勁,上海黃金交易所Ag(T+D)遞延交易品種延續上漲突破萬元關口,收盤于每公斤10099元。 新華社發(張春雷 攝)
暴跌中的反思
銀價出現暴跌,其實并不意外,或者從某種角度來說,只是遲早的事。白銀投資領域眾人皆知,31年前就有過“慘痛教訓”,銀價被人為爆炒至每盎司48.7美元后,泡沫突然破裂導致崩盤,狂跌至4美元。前段時間銀價瘋漲中,市場中其實不乏警示風險的聲音,但還是有不少懷有僥幸心理的投資者,在暴跌中被深套。
本輪白銀暴跌,至少有五點可以反思:
首先,暴漲往往伴隨暴跌,而且相比上漲,下跌會來得更猛烈,相對于機會,風險其實更猛烈。在本輪銀價暴跌中,幾乎用了不到一周,就跌去了一個多月的漲幅。
第二,目前白銀市場“炒”風很盛,從國內到國外,銀價顯然已經不是實物供求關系主導,而是資金炒作,風險隨時降臨,即使真正用銀的工業企業也只是爆炒的受害者。
第三,在炒作導致的價格暴漲中,市場心理實際上非常脆弱,正常的技術回調會被極度放大,造成暴跌,并非一般投資者可以承受。
第四,“炒銀”風險要遠大于“炒金”,由于白銀價格僅為黃金的幾十分之一,所以投資門檻很低,也很容易被囤積抬高價格,如近期國內就連續出現一次購買數百公斤實物銀條的“超級銀民”,所以銀價走勢從某種程度已經失真,暴漲暴跌難以避免。
第五,“炒銀”絕不能盲目,更應注意白銀變現難這一風險點。近期上海媒體曾報道一位28歲白領以每克5.5元的價格一次性購買500根生肖銀條,并以每克8元左右在網上銷售獲利。實際上,當時他銷售銀條時,國內交易所銀價已近每克10元,市場零售價已超過12元,但之所以他以8元的“低價”在網上銷售,就是因為這類生肖銀條一般只是工藝品,并非投資銀條,沒有正規回購渠道,在銀價上漲時有人接盤,但這種非正規市場可能隨時消失,也意味著盲目投資可能被“套牢”無法變現。
所以專家建議,普通投資者如果想配置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穩定家庭資產組合未必不可,但要注意兩點:一是冷靜判斷勿追高;二是選擇合理正規投資渠道,初入市場者可規避風險很大的杠桿交易,以專門的實物投資金、銀條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