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名牌的真實水平
ZARA為何屢次“犯規”,卻依然能“俘獲”中國消費者的心?有同行一針見血地指出:“因為它沒有競爭對手,中國消費者買它的賬,所以它根本不在乎質量和信譽問題。”
另一位業內人士則透露:“現在,很多國外品牌生產商都知道中國的‘游戲規則’——中國內地的消費者只關心服裝的款式。所以他們就將重金用于設計,制作基本完全放手給工廠,甚至交給一些手工作坊,摻假問題自然不少。”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ZARA走的是“低價戰略”,采購成本壓得很低,使一些為其供貨的服裝廠不得不想辦法“彌補”。而“彌補”的手段首先就是摻假。
目前,內地的棉花價格約為3萬元/噸,而滌綸的價格只有1萬元/噸,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結果:ZARA一款休閑褲標明含棉量75%、羊毛含量20%、滌綸含量5%,而實際檢測結果卻是含棉量為68.2%、羊毛含量10.6%、滌綸含量15.7%,另有4.0%的腈綸和1.5%的粘纖。
記者還發現,很多商場在產品抽檢方面存在嚴重問題。一位批發商透露:“商場的產品抽檢只是一小部分,基本檢驗不出什么問題。即便有不合格的產品,為了留住國外大公司的貨源,商場也必須咬牙收下。”
記者曾親歷某市一家賣場引入美國一款時尚服裝品牌的談判過程。其間,中國賣場負責人表示,只要美商方面愿意進入,未來其產品可享受免檢待遇,其他所有條件也都可以談。
一位從業者甚至透露:“現在國內能看到的外國品牌,很多都是‘假洋鬼子’,它們依托于國外大公司,自稱是其二三線品牌;有的甚至只是在國外注冊一下,起個英文名字就變成了‘國外百年品牌’。”由于缺乏相應法律制約,在中國制造的“空殼洋貨”,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內地市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