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可能對我國產生的影響,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3月30日權威發布: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通報的最新信息分析,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情況趨于穩定,周圍環境放射性水平呈繼續下降趨勢。
3月30日,在我國上海、天津、重慶、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廣東、廣西、四川、陜西、寧夏部分地區空氣中監測到來自日本核事故釋放出的極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其對公眾可能產生的附加輻射劑量小于巖石、土壤、建筑物、食物、太陽等自然輻射源的天然本底輻射劑量的十萬分之一,相當于乘坐飛機飛行2千公里所受的宇宙射線照射量的千分之一,對環境和公眾健康不會產生影響,無需采取任何防護措施。
綜合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國家海洋局、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監測分析認為,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不會對我國環境及境內公眾健康造成危害。
專家詳加解說:微量放射性核素為何對人體無害
據新華社報道,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發布信息稱,3月29日,在我國東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華北部分地區空氣中監測到來自日本核事故釋放出的極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在3月29日由中國科協主辦的2011熱點問題學術報告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研究員王作元分析指出,放射性物質對健康的影響,要區別看待,不要一味恐慌。
王作元說,核反應堆發生泄漏事故時,會向空氣中釋放大量的放射性物質,造成較大范圍的環境放射性污染。福島核電站放射性物質進入大氣以后四處擴散,最后要沉積到地面。它的運行對地面的污染取決于釋放量:到底有多少放射性物質排放到大氣中。同時還取決于釋放方式,是一下子爆炸全部釋放出來,還是逐漸地慢慢往外泄漏,這兩者造成的后果是不一樣的。碘-131的半衰期是8.02天,過了8天以后,碘-131就衰減到一半。現在碘-131已經過幾個半衰期,所以即使進入中國,也已經被稀釋得很少了。
王作元說,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都會接受一定劑量的輻射。放射性物質對健康的影響,第一是確定性效應,第二是隨機性效應。人體接受一定的輻射劑量以后會發生確定性效應,其特點是存在一個劑量的閾值,劑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后,這個效應才會發生,會造成乏力、白細胞降低等不同類型的放射病。隨機性效應,意味著人接受一定量的輻射劑量以后,不是百分之百都會患病,但是會造成癌癥發病率的增加。比如,這次日本核污染,周邊受影響的普通人群,從確定性效應來講,沒有什么反應,但是從長期觀察來講,患癌癥的危險度增加了。所以需要加強對可能受到核污染人群的監測。
專家解析東南沿海監測到核放射性物質的氣象原因
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組織專家會商,對28日在我國華東、華南部分地區監測到的極微量核放射性物質情況進行了分析研判。經專家分析認為:
華東部分地區出現的核污染物很可能是沉降所致:25日至27日流經中國上空氣流主要有3支,一支是經新疆到東部沿海的偏西急流,另一支是經貝加爾湖到東部沿海的西北急流,第三支是經庫頁島、俄羅斯東部回流到中國東北部的偏北氣流(圖1)。經過對低層大氣散度演變分析發現:25日08時和27日08時曾在上海等周邊附近出現過弱輻散,即有大氣下沉運動,其余時間為弱輻合(上升運動)。來自北方的極微量核放射性物質可能從高空隨氣流下沉到底層空氣中,致使華東各省28日監測到了極微量的核放射性物質。
華南部分地區出現的核污染物可能是污染物沿日本以南洋面上底層偏東風氣流擴散至我國華南沿海所致:自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以來,日本上空大氣環流方向一直是由西往東的強勁西風,主要的核放射性物質是向日本偏東太平洋區域擴散,前期氣象條件不利于核放射性物質從日本擴散至我國東部沿海地區。3月26日,底層大氣環流發生一些變化,26日至28日,日本南部洋面上大氣底層維持偏北風至東北風,我國臺灣以東洋面則以東北風為主(圖2)。受其影響,前期福島核電站事故擴散至日本以南太平洋區域的放射性物質可能沿偏東氣流擴散至我國東南沿海區域,但量級極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