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汝州市秋收工作已接近尾聲,農民朋友正在積極騰茬整地,麥播即將開始,該市農業專家根據目前的天氣狀況和土壤墑情就如何提高麥播質量、為明年小麥豐收打好基礎,提醒廣大農民朋友,今年麥播要注意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合理布局,科學用種。根據各個小麥品種在不同氣候下的綜合表現,汝州市科學制定了今年秋播小麥品種布局和利用意見:高產水肥區以周麥22、周麥16、豫麥49-198等周麥系列、溫麥系列為主;旱肥地以洛麥21、洛旱6號、洛旱7號、洛旱8號、偃展9433、衡觀136等品種為主;旱薄地主要種植洛旱6號、洛旱7號、西農928等品種。并大力發展以西農979、新麥26、鄭麥366等為主的優質小麥品種,積極推廣周麥26、周麥27、漯麥18等新品種。
擴大深耕面積,提升整地質量。近期,土壤墑情較差,部分小麥種子發芽勢偏弱,各地要嚴格按照“秸稈還田地塊必須深耕,旋耕播種地塊必須耙實”的技術要領,科學精細整地,全面提高整地質量。對連續旋耕2-3年的麥田要耙透、耙實、耙平、耙細,做到耕層加深、殘茬拾凈、表層不板結、下層不翹空、田面平坦;對于實施秸稈還田的麥田,盡量將玉米秸稈粉碎的細,拋灑的勻,覆蓋住地表,切實提高秸稈還田質量。
推進配方施肥,提高利用率。今年各地要按照“促增產、提效率、保安全”的要求,通過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進,強化農企對接,優化區域配方,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配方肥進村入戶到田,實現節本增產增效。
加強病蟲防控,提高防治效果。今年麥播期病蟲害主要防控對象包括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黃花葉病、白粉病、蚜蟲和地下害蟲等,麥播期病蟲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樹立“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在加大檢疫防控的基礎上,積極推廣健康栽培技術,加強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預防多種病蟲害,提高小麥群體抗病能力。
科學確定播期,提高播種質量。足墑適期適量播種是培育小麥冬前壯苗的基礎,各地要根據常年氣候變化規律和今年麥播氣候特點,以培育冬前壯苗為標準,嚴格把握播期,科學確定播量,做到適時適量足墑播種。今年小麥適播期為10月10日-20日,弱春性品種為10月15日-25日。小麥播種比傳統播種期晚5-10天,可有效防止冬前旺長及凍害發生。在適播期內,要因地、因種、因播期而異,分類確定播量。一般高產田每畝基本苗為15-20萬,中產田為20-25萬。晚播麥田應適當增加播量,每推遲一天播種,基本苗增加1萬左右,但每畝基本苗最多不宜超過30萬。各地要積極示范推廣寬幅勻播新技術,科學確定播深(以3-5cm為宜),避免因播種過深,出現弱苗現象。
搞好結構調整,增加效益。要進一步調整優化小麥品種品質結構,積極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鞏固優質專用小麥生產與加工基地建設成果,實現品種優質化、管理規范化、布局區域化、生產規模化,增加小麥生產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同時,要按照當地種植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科學規劃,留足留好預留行,積極推廣各種高效間作套種模式,發展高效作物,實現全年增產增收。(記者 張雷龍 通訊員 桂焱煒 畢清海 楊增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