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加強頂層建設
為自上而下做好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運營管理工作,自治區從制度、工作機制、研究政策上注意契合當前工作熱點,做好對重點工作的支持。
制定棚戶區改造支持政策
探索創新的同時,廣西堅持邊實施邊完善政策,短短一年間起草、出臺了5份棚戶區改造配套政策文件,對項目的實施、范圍、改造標準、資金使用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各項工作有規可依,逐步走入正軌。為了鼓勵各地住房保障部門的積極性,還制定了績效加分和資金獎勵辦法,從制度、機制上提供了內生動力。
建立立體監管制度
大規模推進棚戶區改造,全區在建的項目達2000多個,廣泛分布在14個市和100多個縣、區、鎮。為有效進行項目建設和分配管理,廣西建立了一套監督和管理相結合的體系,做到了天上看、地下查,每個年度、季度、月份,甚至每周都有情況反饋。根據以往的工作經驗,我區形成的“三督查”住房保障有效督查機制,近幾年一直在持續發揮作用。每半年,自治區就組織一次部門聯合督查。自治區住建廳更是上下動員,監察室、法規處、住房保障處、標準定額處、房產處、建管處、科技處、公積金處、設計處、重點處和自治區房改辦、墻改辦和造價總站等13個業務處室組成13個巡查小組,每月對14個市以及林區、墾區棚戶區進行包片巡查。2013年,我區建立了住房保障信息系統;2014年,我區投入使用的廣西住房保障信息系統,結合地理信息系統,實現了網上巡查功能。點開一個在建項目名稱即可查看項目基本信息、進度照片、衛星地圖等情況。同時,每年自治區績效、審計都對項目進行全面檢查和審計。通過種種措施以及全方位的立體監管,項目建設和分配運營得到有效推進,國家任務得以實施,資金得以規范使用,優惠政策得以落實,存在問題得以解決,黨和政府的溫暖得以落到實處。
穩步推動農民工住房保障
聚居在臟亂差的城中村,幾個人同住一個宿舍,住房配套不齊全,在打工城市短暫居住,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進行候鳥式的遷徙……這是部分農民工在城市居住情況的真實寫照。近年來,農民工的住房困難問題引起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關注。2011年至2014年底,廣西在各類產業園區和農民工集中的地區新建公共租賃住房共計17萬套,改造城市棚戶區16.9萬套,解決了近65萬農民工和新就業群體的階段性居住困難。為了鼓勵社會和企業投資建設公共租賃住房,廣西對這兩類公租房實行一次性貸款貼息補助。同時,將穩定就業一定年限的農民工納入經濟適用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保障范圍,積極解決區內農民工住房困難問題。
雖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進城務工農民工住房問題還需要持續解決。2014年,帶著農民工住房保障的課題,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在區內外9個城市,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座談、查閱資料等方式開展調研,研究將進城務工農民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的可行性和現實作用,并形成情況報告上報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了解決農民工住房保障問題的基本思路,為下一步出臺工作方案打下了基礎。
擴大公租房保障范圍,實施公廉并軌政策
近年來,我區加大了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將鄉鎮中小學教師、衛生院職工、石漠化片區居民、水上漁民等特殊群體納入住房保障范圍,努力提高住房保障覆蓋范圍。
廉租房和公租房都屬于租賃性保障房,但房源、資金、準入條件、保障標準、租金標準都不同,2014年,我區出臺了“公廉并軌”文件,并軌后兩類房都統稱為公共租賃住房,有利于整合房源、資金、分配、退出等資源和渠道,各地正在抓緊出臺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