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下稱《計劃》)正式印發出臺,廣東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工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據了解,2015—2017年,省財政統籌安排516億元,集中支持工業轉型升級。
26日,全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動員大會在廣州召開。《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下稱《計劃》)正式印發出臺,廣東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工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據了解,2015—2017年,省財政統籌安排516億元,集中支持工業轉型升級。
《計劃》提出,通過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以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和粵東西北產業園區為重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并推動制造業智能化和工業綠色發展等5項攻堅行動,充分發揮工業在促進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中的主力軍作用。
《計劃》提出,到2017年末,我省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步伐進一步加快,初步形成國內領先、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穩步實現由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轉變。
看點1
組建重點制造業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
新常態下,面對經濟驅動引擎的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我省自主創新能力需進一步提高。《計劃》明確,力爭至2017年末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1.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的比例達16%,3年分別累計提高0.13%和6%。
其中,強化企業作為自主創新主體地位受到高度重視。
一方面,鼓勵和支持大型企業發揮創新骨干作用,實施大型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組建重點制造業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根據要求,工業企業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等在2017年要達2800家,比2014年末增加750家左右,并涌現出一批創新能力、規模與品牌位居世界前列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另一方面,作為自主創新的生力軍,中小微企業的創新作用也不容忽視。《計劃》要求,完善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和孵化器,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創新服務。其中包括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引導作用,支持種子期、初創期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同時,對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實施科技創新后補助制度,引導中小微企業向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購買技術服務以及開展產學研合作活動。
此外,未來3年廣東還將重點圍繞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協同創新體系、培育創新型跨國企業等方面,完善工業創新體系,提升工業企業核心競爭力。
看點2
未來3年工業技改投資累計將達9430億
作為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將助廣東重塑轉型升級新優勢。《計劃》明確,至2017年末,力爭全省3年累計引導2萬家、超過50%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3年累計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9430億元,拉動工業投資完成3440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27.5%、16%左右。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鵬認為:“技術改造不論對于企業還是國家來說都是大勢所趨,不能無限制地占用土地和能源依靠外延擴張,而必須要靠提升內涵、調整結構,技改是重要的手段。”
據了解,我省將重點圍繞引導企業擴產增效、推動企業設備更新、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產業、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攻堅,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
其中,將以股權投資、貸款貼息、事后獎補等方式,支持企業對符合產業政策、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優的項目增加投資,引導企業重點投向優質技術改造項目。支持勞動密集型行業購置先進適用設備,在重復勞動特征明顯、勞動強度大的行業全面推行設備更新,普及現代制造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我省將著力通過實施“互聯網+”戰略以及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現有產業。通過實施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改造企業生產工藝和業務流程,提高企業創新水平、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
同時,擴大“兩化”融合貫標試點規模,推動一批傳統工業企業與信息技術企業開展交流對接。到2017年末,國家和省“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達500家,其中通過國家和省認定的企業2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