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改元年廣州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述評
迎接市委十屆六次全會
2014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從一季度7.4%,二季度8.3%,三季度8.5%,到預計全年增長8.6%,呈現出經濟逐季穩步回升態勢。全年預計增速分別高出全國、全省1.2和0.9個百分點,經濟總量連續26年居國內城市第三位。
服務經濟比重達到70%,是世界先進城市和發達經濟體的一項重要特征。2014年,廣州的這一指標首次超越65%,在國內城市中僅次于北京。
廣州民生發展指數位列全國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之首,市本級投入民生及各項公共事業支出571.1億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總額的76.3%。
■ 文/廣州日報記者畢征
困難比預料的多,結果比預想的好——在被稱為“深改元年”的2014年,廣州不畏難、敢擔當、有作為,“駭浪驚濤從容渡”,交出了一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
穩增長:穩中求進涉險灘
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廣州經濟增長也隨之“換擋”。在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全國經濟增長調穩調緩的大背景下,廣州同樣面臨嚴峻的經濟下行壓力,甚至一度遭遇“倒春寒”——去年一季度經濟增長僅為7.4%,創下近年來新低。
惟其艱難,更顯勇毅。廣州積極適應新常態,加強了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出臺25條具體政策措施和經濟指標分解、督導一攬子方案,突出抓好市100項重點工作和100項重大工程。市委常委會每季度召開經濟工作分析會,集中研究解決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市領導牽頭組成12個督導組,“一對一”到各區(縣級市)開展掛點專項督導。
在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上,廣州打出“組合拳”:推進136個重點項目建設,廣汽乘用車產能擴建、LG8.5代液晶面板等項目建成投產,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一期封關運行,明珠灣起步區開發全面啟動;舉辦“新廣州·新商機”等系列招商活動,鼓勵支持民間投資;激發消費潛力,升級改造重點商圈,開拓高鐵城市貿易,“廣貨網上行、全國行、國外行”如火如荼;幫助企業“走出去”,落實出口退免稅401億元,重點發展跨境電子商務、保稅物流等新業態。逢山開路,遇河搭橋,廣州的“組合拳”拳拳落在了實處,收到了實效。
惟其磨礪,始得玉成。新近出爐的年報數據顯示,廣州經濟呈現逐季穩步回升態勢,預計2014年生產總值達1.67萬億元,全年增長8.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41.5億元,增長8.7%;“三駕馬車”協同并進,投資增長14.5%,消費增長12.5%,進出口增長9.8%,其中出口增長16%,實現逆市飄紅。
促改革:春風南下馬蹄疾
改革,既是向市場要活力,向制度要紅利,更是為未來蓄動力。深化改革作為貫穿廣州2014年始終的工作主線,全面播種,次第開花。
2014年年初,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下設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民主法制領域、文化體制、社會體制、黨的建設制度、紀律檢查體制六個改革專項小組,在行政審批、財稅、金融、投資、社會民生等重要領域,推出13個方面226項改革。年末,出臺《廣州市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方案》,政府工作部門由41個精簡至39個,新組建或調整的部門16個,撤銷行政機構12個。
一系列改革快馬加鞭,蹄疾步穩。行政區劃優化調整工作積極穩妥推進;政府帶頭自我革命,向社會公布4975項行政權力清單,其中95.7%的行政審批事項可網上辦理,實現權力運行流程圖網絡公開、權力運行結果在線查詢;(下轉A4版)
(緊接A1版)廣州在全國率先將預算內外所有財政性資金收支預算向人大報告,通過減稅清費為企業減負285.5億元,市級政府財政透明度全國排名第一;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市級行政審批事項76項、保留201項,審批時間縮短60%;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全面鋪開,全市新設立商事主體1.85萬戶,新增注冊資本金3181.18億元,同比增長28%和108.7%,全市實有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17.88萬戶,同比增長19%;制定《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意見》,推動國資管理由“管資產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變;開展農村政經分離改革試點,154個“村改居”社區和村實現“政經分離”;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建立審委會委員主辦案件機制和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作為全國首批知識產權審判專業機構,廣州知識產權法院2014年底正式掛牌成立,為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調結構:換擋轉型質更優
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廣州圍繞經濟轉型升級,以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總部經濟為重點,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42:33.56:65.02,服務業比重持續提升,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增長9.4%,對經濟增長作出接近七成的貢獻。
體現中心城市功能的金融業、會展業、交通運輸業、旅游業均保持兩位數增長,移動互聯網、物流快遞、融資租賃等新業態加速壯大。新認定總部企業52家,總數達328家;廣州民間金融街進駐機構152家,全市境內外上市公司達103家;服務貿易進出口額239億美元、增長20%,服務外包合同額78.54億美元,增長26.7%;成功創建國家物流標準化試點城市和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入選2014年“寬帶中國”首批示范城市;網上零售額大幅增長60%,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量全國第一;民營經濟繼續保持強大活力,預計實現增加值6530億元,占GDP比重39.1%。
產業結構調整絕不意味著“去工業化”,廣州工業發展同樣穩中提質。汽車、石油化工、電子產品制造三大支柱產業產值增長8.8%,占工業總產值比重47.6%;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長9.2%,占比44%;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預計增長12%,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等高端制造業突飛猛進。
惠民生:分好“蛋糕”暖人心
將發展成果更直接的惠及群眾,是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導向。廣州的民生“蛋糕”不但越做越大,同時越分越好。
市委、市政府全力推進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補短板、兜底線、保基本,全面兌現十件民生實事,突出解決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城鎮新增就業27.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26%,連續8年提高城鄉低保標準,五險參保3339.5萬人次,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突破3000元,城鎮低保標準達到600元,農村低保標準達到577元。建成保障性住房1.93萬套,完成9000戶農村泥磚房和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占比達99.81%,普通高考第一批本科上線率17.1%。初步建成全市居民健康檔案庫,建立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免費提供11大項、37小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提升城市精細化品質化管理水平,打造干凈整潔、平安有序的城市環境,同樣是最貼近民生福祉的民心工程。去年9月以來全市開展的環境衛生整治行動,幫助羊城百姓打贏了防控登革熱重大疫情的硬仗。PM2.5和PM10分別下降7.5%和6.9%,空氣優良天數達282天,比2013年多了22天。建成9個兒童公園、6個嶺南花園、4個濕地公園,新增綠道300公里、生態公益林10萬畝,市民休閑有了更多好去處。優化城市交通網絡,同德圍高架等一批市政道路建成使用,海珠環島有軌電車試驗段通車,新開通100條公交線路,新投放1000臺公交運力和23艘水上巴士。刑事、治安類警情下降8.9%,連續三年回落。
增后勁:珠江潮涌掛云帆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驅動,是廣州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有質量有效益增長所依托的三大引擎。
新常態下,如何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開放促發展?國家加快實施“一帶一路”和自由貿易區戰略,作為中國“南大門”的廣州迎來了歷史性的“機遇疊加”:繼被定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之后,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2014年12月28日通過決定,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116.2平方公里,其中廣州南沙片區60平方公里,面積超過1/2。就在此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批準實施“南沙新區金融創新發展15條”。這是廣州市首個經國務院批準實施的金融專項政策,也是南沙新區繼《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后首個經國務院批準實施的專項政策。專家認為,南沙新區自此將肩負起新一輪人民幣國際化、深化粵港澳臺金融合作和珠三角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廣州區域金融中心建設以及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的重要任務。
對外開放,是廣州最大的優勢。廣州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開放的對外通商口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構建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成為廣州在新常態下的核心任務,也是國家賦予廣州的重大使命。而深化對內區域合作,則是共贏的選擇。京廣、南廣、貴廣、廣深廈等高快速鐵路相繼貫通,一批高速公路和出省通道相繼建成,廣州與粵東西北、與周邊省區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更好發揮中心城市優勢,加強與省內兄弟城市、泛珠三角地區的務實合作,廣州的戰略發展腹地更為廣闊。
千年商都,是廣州最亮的招牌。在新近發布的福布斯2014年中國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上,廣州自2010年以來第四次勇奪“花魁”。如何推動千年商都向現代商都轉型?廣州審時度勢,提出要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升投資貿易便利化和生活便利化水平,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集聚高端要素,整合全球資源,打造人才高地。
創新發展,是廣州不竭的動力。與國際國內先進城市相比,廣州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還有待完善,領軍型科技創新企業尤為不足,但廣州已為深入實施創新驅戰略動找準了目標和方向:推動以科技創新、組織創新、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為重點的全面創新,把廣州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點和華南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