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徒步登山考察 陳昉 攝
夜晚農家小院學習 陳昉 攝
中新網韶關1月27日電 (記者李凌)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的30名地質地貌科普志愿者,27日結束了為期一周的廣東丹霞山科普實訓各自返校。據丹霞山管委會介紹,這群志愿者在考察學習丹霞地貌知識之余,還提出不少建議,發現并指出了不少地質、植物、動物等名詞標示錯誤,“他們不僅是來學習,也是來找茬的。”
自22日開始,受丹霞山管委會邀請,這批由地球科學、地質地理、環境生物等相關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們組成的科普志愿者隊伍,在丹霞山工作人員和當地志愿者的帶領下,進入丹霞腹地,爬山涉水,實地了解學習丹霞地貌、地質科學;生物多樣性及動植物的知識;丹霞文化和文物等。
“雕鸮別名貓頭鷹、草鸮也是屬于貓頭鷹科的夜行猛禽,而鶚是一種鷹,種屬是不一樣的,但丹霞山博物館的鳥類標本,卻將這兩種鳥類標示為雕鶚、草鶚。”志愿者佘暉稱,雖然大多數游人都分不清,但博物館不應出現這樣的錯誤。
除了鳥類標示有錯誤,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研究生盧隆橋在考察錦石巖、一線天等景點時,發現地質年代標示錯誤,“景區的少數地質現象解釋欠妥,比如一些應該標示為‘斷層’的,標示牌卻是‘節理’。”
“這批志愿者極其認真,在學習之余,還不斷發現我們的不足之處,并給予糾正。”負責帶隊的丹霞山科技管理科長陳昉對志愿者的認真十分贊賞,一周的時間內,30名志愿者居住在丹霞腹地的村民家中,白天進山考察,晚上回到駐地,切實了解丹霞山原住民的生活、生產狀態,“條件蠻艱苦,但情緒很飽滿。”
據陳昉介紹,組織科普隊伍走進丹霞山,旨在普及丹霞地貌相關知識,不斷提升公眾對地質公園的認知度,帶動公眾熱愛自然、保護地球,傳播生態文明與人類和諧發展的理念,“國土部科教司對我們的科普活動非常關注、支持,這樣的科普考察,今后將向國內其他地質公園推廣。”
據悉,志愿者們返校后,將圍繞地質公園、丹霞地貌等主題,向身邊的同學、社團、家人分享丹霞山科普之旅,組織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把本次所學傳授給大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