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目的,更需要通過誠實的路徑抵達。否則,非但結不出善良的果實,還只能透支社會信用成本,阻礙進一步行善的腳步
3月22日,廣州天河路,謝三秀抱著孩子往體育中心方向,邊走邊跪。記者 邱偉榮 攝(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一位母親為籌集醫療費用、懷抱眼癌寶寶在廣州鬧市跪爬千米,引來眾人唏噓和關愛,雖籌得巨額手術費用,但最終卻被揭出是網絡公司的炒作。這出所謂的“慈善策劃”,再次將如何行善推向輿論焦點。
面對大街上蓬頭垢面甚至身患殘疾的乞兒,給錢還是不給,恐怕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糾結。給吧,多半其中有詐,甚至會助紂為虐;不給吧,又于心不忍,怕誤了個把真的有難者。就在這給與不給的糾結中,向善之心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消磨,而最終被可悲地透支了的,是整個社會的誠信。
“跪爬捐助”事件中所杜撰的“富家子弟”恃強凌弱的橋段,之所以能如此精準地擊中大眾的敏感神經,固然有貧富差距加大的社會現實背景,也與我們的慈善過于聚焦某個事件或個人有關。
整個“跪爬捐助”事件中,最值得深思的是“策劃人”的表白。一是他堅持認為整個過程是在行善,自己非但沒從中拿一分錢,還捐了300元,并且超額籌到了手術費,“壞就壞在媒體不該揭露真相”。二是他稱網上每天有那么多人發帖求助,卻反應寥寥,若無此番策劃,那對母女可能至今還會深陷絕望之中。
這話或許有幾分道理。但是,高尚的目的,更需要通過誠實的路徑抵達。慈善作為社會事業,需要一定的策劃才能起到一呼百應、放大愛心的效果。但是,被愚弄、被欺哄的同情,以及有辱受助者尊嚴的策劃,非但結不出善良的果實,反而只能透支社會信用成本,阻礙進一步行善的腳步。不慈、不真、不誠、不信,何以為善?
經過多年的宣傳與實踐,慈善觀念正深入人心。但名人的善舉常被拷問,如不斷涌現的明星“詐捐門”、某些不尊重受捐者的“暴力慈善”行為,以及一些善款被濫用甚至挪用,都讓大眾對慈善事業的信任屢受傷害。事實上,與其去追究行善者的動機,不如為慈善創造更良好的社會環境、法制環境與輿論環境。其中包括捐助體系的完善、對慈善組織的監督,也包括慈善文化的提升。如果總是把施舍等同于救助,慈善就很難走上理性的軌道。沒有受助者的尊嚴,又哪來慈善事業的體面?
更重要的是,倘若我們的醫療保障體系能更完善,能惠及更廣大人群,讓眼癌寶寶能通過正常渠道得到正規治療,那么“跪爬”也就不會產生如此強烈的戲劇性。
只問目的,不管手段,雖可成功于一時,卻難免遺禍于一方。行善者仁心仁術,受助者真實真誠,慈善事業方能一方受助,八方受益,歷久彌新,行之久遠。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 田泓)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