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支招“錢荒”時代:商業銀行應壓縮表外規模
時代周報:那么除了央行所說的年中考核、過端午節、補繳法定存款準備金等常規性因素外,今年有何特殊因素導致貸款需求激增呢?
魯政委:央行所說的這些因素,其實并不能構成錢荒的充分條件,因為過節年年都有,季末年年都有,而且時間都是基本固定,對于這些常規因素,市場都會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但是有三個因素是意外的,第一個是財政存款,今年4月和5月份的財政繳款創下歷史同期新高,一般來講,4月和5月份的財政存款確實會比較多,這是能 夠預見的,但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竟然創出了歷史新高,兩個月合計近萬億,其回籠的流動性超過了提高1個百分點準備金率的回籠量,這顯然是令人意外的;第 二個意外因素是外匯占款,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總體較強的情況,竟然從前幾個月的2000億-3000億突然降到600多億,這恐怕也是不容易預想到的,因 為過去一般人民幣匯率升值,外匯占款都不會很少。但這都不是最大的意外。最大的意外是在經濟依然下行的背景下,當市場利率上升到脫離正常區間的時候,在年 初高調宣布了SLO和SLF工具的央行,居然突然不愿意提供流動性了,而此前竟沒有表現出任何蛛絲馬跡。
時代周報:這也是大家最主要的疑惑,為什么央行會一反常態,不提供流動性支持?央行的政策意圖是什么?
魯政委:從公開的公報中看,似乎貸款發放速度過快是導致調控的根本原因。但是,如果全年新增信貸9萬億,按照3:3:2:2的節奏,上半年可以發放5.4萬億,而1-5月份發放了4.2萬億,留給6月份的還有1.2萬億,實際節奏與此完全一致。
當然,據說月初10天過萬多億的投放引起了關注,但銀行放款從來都是如此,在每個月前5-10天,就會把當月的款基本放完。這一方面是因為在信貸按 季度控制節奏的情況下,上個季度可能有一些客戶本來就沒有得到滿足,急需用錢;另一方面也是銀行為了搶客戶,如果放款不及時,好客戶就會丟掉,所以在每個 月前10天把款放完是常態。
時代周報:如果說貸款增長過快并不成立的話,那么你認為可能的真實原因是什么?
魯政委:我認為真實原因可能是央行在對M2進行糾偏,本來M2既定增長目標是13%,但5月份已經達到了15.8%。因為M2過高,輿論給央行施加了很大壓力,央行想把M2降下來,但市場機構沒有跟上央行的調控意圖。
因為此前惠譽降低中國評級的兩個理由,一個是M2貨幣量太大,一個是政府負債太高。可能正因為此,才促使高層有了這樣一種提法—“盤活存量”,意思 就是存量已經很多,能把它用好就可以了。調節貸款央行是得心應手的,也的確控制得很到位,但是,在融資渠道多元化的現在,央行很難控制的是其他融資。當數 量工具管不了融資來源的日益多元化的時候,對應的就要求你從數量工具轉向價格工具。數量工具只管出錢人,價格工具既管出錢人,也管借錢人,兩邊同時管,不 管錢從哪兒出來的調控效率都會很高。
如果市場利率提高,很多人不敢再貸款了,這樣自然就能很快地把貨幣供給調整下來,把M2的增速控下來,我們預計6月份的M2只有14%左右,如果真是這樣,那央行的糾偏目標就達到了。所以,從工具與目標匹配的角度來說,通過提高貨幣市場利率來控M2是對路的。
時代周報:通過這次流動性風波,是否也暴露出商業銀行的一些問題?商業銀行需要吸取什么教訓,對資產業務作出哪些調整?
魯政委:通過這次風波,商業銀行的確準備認真調整自己的業務結構,壓縮信貸之外的資產規模,但我個人的疑問是,現在大家所說的非信貸融資之所以能存 在,背后的原因是巨大的社會融資需求,僅僅通過銀行貸款和發債,無法得到滿足。按照去年的額度來算,去年大約發了2.4萬億的債,加上9萬億的貸款,總共 才11.4萬億,就算今年的社會融資總量與去年基本一致為15.8萬億,這剩下的4.4萬億的口子怎么補呢? 實際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的統計,中國影子銀行的爆發式增長是在2009年之后,與刺激經濟需要大量融資,而財政配套資金嚴重不足是密切相關的。
時代周報:最近你在陸家嘴論壇上對影子銀行提出了七大追問,并指出影子銀行真正的問題是“風險偏好錯配”,經過這次錢荒,我們對防范影子銀行的風險,應該有何新的認識?
魯政委: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重新厘清一下影子銀行和銀行的區別,影子銀行干著和銀行一樣的事,為什么要把它叫“影子”,而不把銀行叫做“影 子”呢?為什么我們會天然覺得銀行沒有問題,而影子銀行可能會有問題呢?這就是因為銀行獲得了明確的官方擔保,而影子銀行只是通過高評級,或者直接給予一 定的流動性緩沖來作為擔保,而這只是民間擔保。
影子銀行就是借助了大家通常相信民間擔保跟官方擔保是一樣的,而出現極端情況又是小概率事件,可以忽略不計,從而募集到了像銀行一樣低成本的資金,然后把它放在風險相對較高的項目上,從而賺取中間的利差,這就是所有影子銀行的訣竅。
任何機構,如果不加強監管,它都有動力來把自己的產品打扮得更漂亮,把高風險的投資標的,打扮成低風險的標的,從而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籌到資金,這是 市場主體逐利的自然行為。而購買產品的投資人通常不是能夠承擔足夠風險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監管的首要任務就是充分地披露信息,強制地披露信息。就是銀 監會所說的,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人,把產品的風險系數和投資人的風險偏好配合起來,不要出現錯配,不過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誠如海曼?明斯基所說, 人們永遠不可能設計出一套百毒不侵的金融系統,金融的本質就是其內在的不穩定性,金融危機及其對經濟運行的危害永遠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