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升初”曾被形容為“無解的難題”,占坑班、點招、推優、特長、電腦派位、共建、“條子生”等升學方式五花八門。2014年,“小升初”難題在北京市東城區得到初步破解。
記者近日從東城區教委獲得的一組數字顯示,得益于東城區義務教育綜合改革的推進,東城區今年“小升初”的主要方式就是特長和電腦派位,更多的孩子就近升入滿意的學校。
2014年,東城區共有7150名小學畢業生參與升學,通過電腦派位、特長生招生以及保障性就近協調入學等方式,就近入學比例達到88.4%,高于北京市76.82%的水平。其中,4846人通過電腦派位(含對口入學)的方式升入初中,進入優質教育資源初中校比例達73.36%,比2013年增加45.8%。
今年,東城區優質初中校加大優質資源的供給,拿出更多學位用于電腦派位。比如百年老校匯文中學除大比例增加招生計劃外,更是將70%以上的學位用于派位。
青年湖小學是東城區的一所普通小學。前幾年,為了通過占坑班、點招、課外培訓機構選拔等方式升入優質初中,不少學生甚至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上各種培訓班。今年,因為升學方式相對透明、優質資源相對豐富,學生家長不再為此而煩惱。青年湖小學今年有畢業生47名,升入優質教育資源初中校比例達到87.2%,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隨著青年湖小學掛牌為一七一中學青年湖小學部,6年后,該校畢業生可100%升入優質初中校一七一中學。
為了使各學區畢業生進入優質初中校比例均等,東城區還進行了學區間優質學位的平衡轉移。受益于此,天壇-永定門外學區的精忠街小學通過對口入學以及大派位方式進入優質資源校比例達到92%,而往年這一比例僅在50%左右。
為推進區域義務教育綜合改革,提升小學教育優質品牌,東城區主要采取了3條途徑。
一是推進學校深度聯盟,讓名校牽手普通校,通過“大年級組制”、“聯合教科研、師資培訓”、“課程、硬件資源共享”等方式,對深度聯盟校進行一體化建設,統一管理,提升整體辦學質量。二是構建優質教育資源帶,打破學校壁壘,以一所優質小學為龍頭,聯合兩三所普通小學形成資源帶。
織染局小學因規模不大,過去很多片內學生選擇到其他學校就讀。在與黑芝麻小學深度聯盟后,織染局小學的辦學質量得到提升,知心教育的辦學特色更加得到認可,學校今年實現了片內適齡兒童100%回歸。得益于與培新小學的深度聯盟,普通校永生小學今年片區內新生入學人數比去年增加了一倍。此外,一七一中學與一七七中學、五中分校與國子監中學、二十二中學與二十一中學、廣渠門中學與龍潭中學統一招生、統籌師資、共同教研、同址上課,實施聯盟一體化管理。
第三條途徑是探索九年一貫制實驗學校,充分發揮學區內優質中、小學教育資源,打通學段,通過優質品牌小學增設初中部,示范中學增設小學部兩種方式積極探索中小銜接的實施路徑。東城區計劃三年內在每個學區都建立一所以上的九年一貫制的優質品牌學校。
如今,東城區已經新增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打造4條優質資源帶,建立25對深度聯盟校,共涉及70所學校,優質教育品牌覆蓋面大幅提升,有力地緩解了擇校矛盾,也提高了“幼升小”就近入學比例。
“伴隨著東城區義務教育綜合改革的深入推進,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擴大,最終將形成穩定的學區制九年一貫、對口入學為主導的義務教育入學政策,滿足更多孩子‘上好學’的需求。”東城區教委主任馮宏榮介紹,2014年東城區小學共計新增優質教育學位2325個,初中新增優質教育學位1690個,小學優質學校比率達到80%以上,預期2020年前將實現100%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