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不加“V”都煩惱
就入選的人員名單而言,業內外都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議,畢竟這一批有著“高學歷加高職稱”的“加強連”足以讓任何人信服。但至于沒有入選的專家們,爭議卻是頗多。
首先就是認證標準的問題,就律師、會計等成熟的資格考試而言,其考核內容和達標門檻都是清晰明確的,而到底什么樣的人才能稱得上養生專家,目前在政策層面并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標準。
于是,為謹慎選擇,市遴選辦設置了三大前提條件:就職或曾就職于“北京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或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學歷”,“高級專業技術職稱”。
按照此標準,在入選的“官方養生專家”中,中醫醫師近50名,數量最多。而實際上, “中醫的藥理、技術和考評標準一直都有爭議,制定評選標準和設定門檻也比較難。”李春良認為,中醫是一項強調經驗積累的民間意味濃厚的學科,很多民間知名的老中醫未能入選是一大遺憾。
著名的中醫老字號孔醫堂的董事長、名醫孔伯華的后人孔令謙就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官方養生專家”的出爐本是一件好事,有利于規范當前混亂的養生市場,但是,將民營醫院全部拒之門外未免過于“一刀切”,是一大遺憾。
未入選的遺憾萬分,入選的也并非全都歡喜。查看北京市首批健康科普專家名單可以發現,入選專家多為各醫院熱門科室的熱門專家,他們一般每周只坐診一天,他們的“專家號”千金難求,甚至有病人家屬為了得到他們的診斷而在醫院排隊數周。例如:友誼醫院肝病中心的賈繼東、北京安貞醫院的洪昭光、北京大學醫學部的胡大一、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的曾光、中日友好醫院呼吸內科的林江濤、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病科的楊甫德、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的王擁軍等。
“很多入選專家都是身兼數職。他們是號源搶手的專家醫師,有大量的出診任務。他們還是帶著碩士博士,有科研任務的導師,有學術任務。同時,他們還擔任著行政管理的職務,是各大醫院、科室的領導。哪里還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科普教育?”李春良透露說,在“包裝”培訓期間,就有個別醫師私下溝通,談及并不樂于“再兼一職”。
“一是這些專家無暇顧及,很多也不愿意上電視講授基礎知識,更愿意埋頭做高精專的技術科研。另外,這些優秀的專家做科普教育不是資源浪費嗎?他們應該得到更充分的支持和應用,攻堅破難。”李春良認為,科普教育工作可以讓擁有醫師資格證的人員擔任,并不需要那么高的“級別”。
“我反對這種觀點。”楊甫德認為,大眾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絕不亞于出診、治療的重要性。“我們一直在強調一個理念:重在預防。做好科普和預防工作會大量減少疾病的發生率。”但他也表示,必須合理地安排時間,不影響其他工作。“例如在精神類疾病方面,有專家十余名,這些專家應該是循環輪流的,可能具體到某位專家身上,一年也只需服務幾次,不會讓大家都放下手頭的工作,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做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