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規模開發后備土地資源的依賴難以為繼
記者:當前一些地區出現發展缺規劃空間、用地缺計劃指標、補充缺后備資源問題,能否繼續依靠開發后備資源解決問題?
徐紹史:“為政之要,首在足食。”在擁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耕地始終是我們必須堅守的“生命線”,耕地保護始終是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課題。要確保我國95%糧食自給率,18億畝耕地紅線是必須堅守的底線。然而,由于多年高強度的土地開發,我國耕地后備資源已經十分有限,扣除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區域,可開發的耕地后備資源已由2000年的700多萬公頃銳減至不足500萬公頃,且分布不均衡,依賴大規模開發后備資源補充建設占用耕地的模式已難以為繼。加之,依賴出讓土地促進經濟增長和城市發展的模式,刺激了新增建設用地需求,客觀上加劇了供需矛盾,一些地區已經出現“發展缺規劃空間、用地缺計劃指標、補充缺后備資源”困局。
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壓力和潛力俱在,我們必須胸懷全局、積極應對,毫不動搖地把“兩個最嚴格”土地政策擺到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實。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是土地管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擔當的硬任務。守住紅線,要求我們堅持管控激勵、開源節流并舉,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強化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要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大規模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確保耕地面積有增長、質量有提高、產能有增加、生態有改善。尤其要以保護基本農田為重點,加快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實行永久性保護,嚴格控制征地范圍和規模。
當前,耕地保護工作要由數量管理向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管理轉變,堅持數質并重,以建設促保護,在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上下工夫,為穩定糧食生產奠定堅實基礎。我們要加強耕地質量等級監測工作,實現耕地占補數量質量雙平衡,保證建設占用耕地嚴格做到“先補后占”、“占一補一”。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抓實、抓好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農村土地整治示范省份建設工作,實施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充分發揮其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