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富平縣有5座唐代帝陵,是陜西省分布唐陵最多的縣。那么修筑它們所需要的大量磚瓦材料是從哪里來的呢?經過多年找尋和發掘,陜西考古專家在富平縣定陵西南側的桑園村附近,發現了一大批唐代磚瓦窯。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26日透露,這是迄今發現的唐代磚瓦窯規模最大、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窯群,所生產的建材,應專供定陵等唐代帝陵及陪葬墓使用。
據了解,1995年,因為附近農民取土,意外地發現了這一窯群。緊接著,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首次開展了對桑園村周邊的考古調查和局部發掘工作。根據出土的鴟吻、獸面脊頭瓦等唐代高等級建材,判斷這片窯群應與唐代帝陵營建相關,屬于官窯性質。
到了2012年,經過詳細的考古勘探,在周邊0.9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共發現13組共計495座唐代磚瓦窯遺址,大多呈兩兩相對式、通過長條形的操作通道連接。
去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其中一組窯群進行集中發掘,發現了南北向操作通道、窯、東西向支通道、灰坑等遺跡。出土了磚、瓦燒成品與生坯,一條寬近4米的南北向長條形的壕溝是主操作道,通道東西兩側為相對分布的窯爐。窯爐皆為馬蹄形半倒煙式饅頭窯,較小的保存基本完整。
“此次出土遺物以磚為主,有正方形、長方形和梯形三種。”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于春雷說,正方形的磚主要用來鋪地面。長方形的磚稍厚一些,用來砌墻,之前在唐墓甬道發現過這種磚。梯形的磚則用來砌窯頂。
規模這么大的唐代磚瓦窯生產出的磚運到哪里呢?于春雷告訴記者,這應該是一處為唐陵服務的官窯,也可以說是一處特供建材基地。“應該是為唐定陵供磚的,因為它距離定陵的下宮只有300米。”
唐定陵位于富平縣宮里鎮鳳凰山,是唐高宗第七子唐中宗李顯的陵墓。除了定陵,富平還有4座唐陵,距離這處磚瓦窯址各有幾公里遠。根據磚瓦窯規模來看,也有可能還給其他唐陵供磚。
于春雷說,這次發現對研究唐代磚瓦制作工藝有重大意義。“因為規模很大,所以這處窯址在當年的管理、用途及與周圍遺址的關系也應該比其他窯址要復雜得多,需進一步深入探討。”(記者 梁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