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受2011年公信力危機事件影響,紅十字會仍需在今后一段時間內重建與公眾的信任關系。
對于這個在世界上擁有150年歷史、在中國也已落戶百余年的“百年老店”,社會轉型期背景下的中國紅十字會,在各種質疑中如何改革?如何重拾公眾信任?全國兩會期間,趙白鴿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直面危機:公眾信任不會短時間“回暖”
自2011年公信力危機事件后,“仁愛基金”捐贈劣質自行車、善款“長毛”、“紅會購買別墅”……媒體曝光的一系列事件及網絡傳言,將紅十字組織一次次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使其公信力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微博等新媒體讓每個人都擁有了發言平臺,如果你不能直面批評,與百姓合作,是不能做好工作的。”趙白鴿直言,應該正確看待這些社會事件,它們確實暴露出各級紅十字組織在專業化及效率方面存在的不足,也還不能很好地做到以百姓需求為主導。
通過調查,趙白鴿將媒體曝光的一系列社會事件歸納為三類:一類是確有其事,一類是歪曲了事實,還有一類是無中生有。
“善款‘長毛’事件的確反映了紅十字會在管理和運作方面的漏洞;而‘紅會購別墅’事件中,別墅權屬與紅十字會根本沒有任何關系。”
逐一向記者介紹了對幾起較具代表性事件的調查結果后,趙白鴿表示,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紅十字會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實際是我國社會管理所遇到問題的一個縮影。重新拾起公眾對中國紅十字會的信任,還需要一段時間。
“這些信任危機實際都推動了中國紅十字會的改革,敦促我們不斷做得更好。”趙白鴿說,“我相信,隨著社會開放度的提升,公眾的理性程度也將得到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