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蘇州對口援建的孝德新城在規劃中融合了蘇州園林和川西民居特色,具有濃郁的江蘇南水鄉風情。圖為孝德新城正在規劃中的水街一角。(來源:綿竹政府網)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綿竹遭遇重創,但災后重建,綿竹卻成功實現了“三年進步二十年”的跨越,住房、教育、醫療、福利院等大批民生項目竣工,大大縮小了城鄉差距,社會事業向前推進了二十年。
安靜的公路上沒有太多的車輛,公路兩側生長著高大的水杉樹,在今年少雨的氣候中長出了別樣風姿。
一旁的綿竹市工作人員賀進飛稱,如果是在三月份,這里可以看到大片盛開的油菜花,那情景很美。美的不只是油菜花,走在綿竹的土地上,很容易就能發現讓人驚嘆的田園風光,以至于你很難想象五年前這里是一片廢墟。
2008年,與汶川只有一山之隔的綿竹在大地震中遭遇重創。綿竹市共有11117人遇難、37209人受傷、251人失蹤;18萬戶城鄉居民住房倒塌和嚴重受損;道路、橋梁、水利設施、農業設施等大部分損毀,電力、通信、供水、供氣等系統一度癱瘓;機關、學校、醫院等受損嚴重;全市所有工業企業全部停工停產,工業企業損失面達100%,全市經濟損失總量達到1423億元。
這一年,在四川省縣級經濟綜合評價中,綿竹市由曾經的第4名一路滑落至第34位。
但五年之后,綿竹又強勢回歸,成功實現了“三年進步二十年”的跨越,根據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的相關調研結果,短短數年,綿竹市住房、教育、醫療、福利院等大批民生項目竣工,大大縮小了城鄉差距,社會事業向前推進了二十年。
綿竹市,一個曾跌落谷底的城市是如何絕地反彈,浴火重生的呢?
大格局重建
綿竹的未來將是什么樣?這個問題,綿竹人從五年前一直追問到了現在。
“綿竹,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您是不是知道她有多少耕地、林地,多少山地、平壩?是不是知道她什么地方能搞工業、什么地方適合搞旅游?什么地方宜種植、什么地方才能搞規模養殖?是不是想過這里生活多少人才感覺既熱鬧又不擁擠,搬到哪里住才感覺既方便上街、上學、上醫院,又方便上班、種地?是不是知道我們缺乏水資源,必須節約用水?是不是知道我們的土地、礦產資源是有限的,必須保護性利用?”
綿竹市發展和改革局局長劉玉頗為自豪地對《小康》記者誦讀了上面的一則信息,這是2012年底綿竹市向人大代表及民眾征求空間規劃意見的征詢函,聽起來極富詩意。而“全域綿竹”,就成了綿竹人再度探索城市發展規劃的一個新起點。
走在綿竹市的土地上,隨處可見嚴整有序的規劃痕跡,空氣清新、土地干凈。
在劉玉的概念中,現在綿竹城鎮的形態可以被概括為“有機疏散”,而不是簡單的城市化架構。在綿竹的震后重建進程中,政府沒有刻意將人聚集到中心城鎮與中心城區,而是通過嚴謹規劃,逐步形成了重點鎮、小鎮、大村的大格局。
2008年,災后半個月,綿竹市就啟動了重建規劃,邀請中國城鄉規劃研究院和美國麥肯錫公司對綿竹重建進行了專門規劃。其時擔任綿竹災后重建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的劉玉認為,綿竹至少需要3年時間才能恢復到災前的生產生活秩序。
但綿竹做的不僅僅是恢復,他們基本上重新創建了一座城市。
作為極重災區,綿竹的城鄉基本都是重新建設的,一方面各級政府歷史包袱較少,援助力度大,為城鄉統籌發展提供了契機。另一方面,也使得綿竹站在經濟、文化、社會三方平衡的起點,并需要保證三方的平衡發展。
綿竹的震后重建規劃及相應的城鎮體系規劃一經確定,很快就進行了相對完善的公共服務配置。劉玉說,在中心鎮,政府按照小城鎮予以布局,各類衛生文教體系完整,很快形成了規模效應。在相對較小的鎮,亦形成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格局。與之同步的基礎設施配置也按不同類別迅速到位,目前,該市的天然氣已經延伸到村子的聚居點。但如何保證農民接受這些由政府主導的資源配置呢?
“通過公共服務配置吸引農民去聚居點,基礎設施完善的地方,農民自然愿意過來。”劉玉稱。不過政府也遇到過小小的障礙,“一無所有的農民肯定愿意過去,但在地震中損失較小的農民,有的就不一定愿意集中過去了。”怎么辦?只能慢慢做工作。“我們一直是這樣的指導思想,在這過程中的成本則由政府配置。”
綿竹在重建過程中充分吸收外來經驗的精華,其新農村建設的明顯特點是,各地受援助地社會管理創新經驗的影響很大但又有創新。在北京師范大學調研組的觀察中,綿竹九龍沿襲江蘇“造景、造產、造人”的社會管理理念,并吸納和發展了援建人員“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機制和態度,相繼建成了遵道年畫傳習所、九龍水街、滑草場等一大批旅游公共設施和特色旅游產品。在建設和完善社會管理機制的過程中,本地干部和群眾不斷吸收、內化外來資源的優秀思想觀念,激發了自身的公民道德意識,發展了當地的公共社會文化。
綿竹的建筑與布局像極了江蘇的風情,這不奇怪,綿竹由江蘇對口援建。數據顯示,江蘇對綿竹援建投入112.81億元,完成援建項目295個。劉玉介紹說,江蘇在綿竹的援建示范點,大多都充分體現了濃郁的江蘇風情。加之政府嚴謹的社會資源配置工作,“很多農民現在不愿意進城,農村的道路、水、天然氣等公共資源很到位。我們稱之為就地城鎮化。”
那么如此到位的資源配置,是否能夠在有限的空間內騰挪開來呢?采訪中,劉玉也感慨道,綿竹地域雖有1200多平方公里,但是平原地區只有300多平方公里,三個典型山區人口加起來也還不到1萬人。
這讓綿竹重新開始考慮未來的發展空間。震后重建的經驗讓綿竹市領導首先把目光投向了規劃,2012年底,綿竹出臺了《綿竹市全域空間規劃》,這是四川省首個縣域空間規劃。德陽市委常委、綿竹市委書記陳彬表示,這一規劃將綿竹的經濟、文化、教育、旅游、養老等一并納入全域空間規劃進行統籌規劃,對綿竹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事糧油批發生意的綿竹市民劉波說,她最大的感受是“全域綿竹”正在讓城市變“小”。她說,以前到農村或周邊縣市做生意,一天最多能走兩個地方,現在交通方便了,一天能走好幾個地方。
經過系統工作,綿竹成功實現了“半小時就業半徑”,各居民點距離中心城區都很近,交通極為便利,以到戶公路、農村公交為標志的交通網為居民出行帶來了極大便利。在這樣的格局下,綿竹的城鎮體系充分適應了環境,衛星城鎮也有效分解了中心城區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