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解讀
親戚聚會發言圖,人情沒落的工具化
一張“親戚聚會發言圖”確實面面俱到,對于常規人情的剖析也令人驚嘆。在如此提綱挈領的指引下,應付任何一種親人相聚的場面都不成問題。從考試學來說,這吸納了“應試法”的精髓,可以讓人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對走完可能面臨的所有程序都有幫助。不過,形式上的應付卻忽略了人情的本質,假若親人相聚的談話,都變得如此的“官樣”而“客套”,沿著既定的思路前行,那么這其間還有什么真實性可言?真實性就是人情的真摯表達,雖然彼此身在咫尺,心間的距離卻遠在千里。看似融洽的談話,以及溫馨的場面,結果卻可能是一種假象。說與想并不是一回事,那看似誠懇的回答、謙卑的態度,早有已有了預設“程序”,人的言與行、情與感、表與達,在此刻都已然工具化、臉譜化、虛偽化。
在今天,我們無比懷念朋友見面時,親切的問候,誠摯的寒暄;感慨親人相聚時,無話不談的濃濃溫情;感動于戰友相聚時,在燈下的開懷痛飲;銘記于情侶相會時,眉目傳情中的質樸與真實。留戀于那些溫馨的氣場,感懷于那些溫暖的氛圍,感嘆于場面雖然簡陋,情感卻無比炙熱。可這一切,在今天顯得格外的稀缺,形式雖然多元而豐富,內涵卻日漸淡漠而消失。手機短信快速而豐富,但那一切都是文字游戲而已,未必是真情實感的表達;情人間的山盟海誓,出門后就反目成仇,及至父子反臉、骨肉相殘、兄弟鬩墻的悲劇不斷上演。物質日漸豐富,人情卻逐漸冷落,“禮輕仁義重”的人情標準,道德準則,已經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衡量,價值被價格標注后,人情便成了一種商品。
作者丁輝在《鄉村的沉淪》一文中感嘆,“千百年來,傳統鄉村的道德糾責機制維持著鄉村社會的公序良俗,如今,這樣的道德糾責機制已然頹敗”、“作為我們精神的后方的鄉村已然沉淪,甚或正在消失”……事實上,被沒落的何止于鄉村道德,還有我們整個社會的人情。當人變得越來越功利而世俗之后,被金錢、名利、權勢所裹挾和改變的,除了價值觀,還有人情觀。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生態,以及個體取向下,工具化的《親戚聚會發言圖》才有了存在的土壤,以及廣闊的市場。
當什么都可以用錢來買賣時,人情也就失去了其質仆與真實。“聚會發言圖”越真實,社會人情就越虛假。靠什么來讓人情回歸真實,憑什么讓人活得不再虛偽,這才是我們時下最需要解決的全民發言,以及實現路線圖。 作者:堂吉偉德
微言大義
@下里巴人AA:還是不回去了,在外漂著。
@大武漢雜志:赤裸裸的現實啊,各位趕緊準備好答案啊!
@十方佛:無論長輩說什么,我覺得乖一點,一律應下,并禮貌地以“嗯,好~謝謝××阿姨(伯伯)關心”作為結束語。
@豌豆瘋:“俺還小著了”這一句話足以回答所有問題。
@程程-lvy:這就是我今年不回家過年的原因,各種悲催的提問。
@天秤abby:就當人家是關心,不過很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