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養老金改革成為當前人們熱議和期待的問題之一,是因涉及每個人當前的或潛在的切身利益。歷史形成的“雙軌制”造就了養老金的不公平也成為了改革收入分配及養老金機制最難啃的硬骨頭。人社部近期表態,養老保險“并軌”大方向是明確的。但如何并,怎么并,用多長時間并仍未有清晰路線圖,改革仍在繼續。
“雙軌制早晚會像‘糧票’一樣成為歷史詞匯……”近期,有媒體就取消養老金雙軌制發表的社評中如是寫道。對養老金雙軌制進行改革是大勢所趨,這已成社會基本共識。但怎么改,如何推進卻仍是橫亙在眼前的一道難題。
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對養老金雙軌制并軌,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紋絲不動。機關事業單位應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與職業年金相結合的養老金制度,以削弱改革阻力。
養老并軌試點五年仍然無甚進展
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公布之日算起,有關養老金并軌改革,推進時間已經超過5年半。
2008年2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上述方案,確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等5省市先期開展試點。但近期新華社記者回訪發現,“多數紋絲未動,只有廣東開始‘破冰’”。
報道稱,浙江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還沒開始做,還處于思考當中”;上海養老試點的推進目前尚無實質性突破;山西許多個企事業單位仍然沿用老的養老金制度,并沒有與并軌有關的改革跡象出現;重慶雖然開展了統計事業單位員工總人數、了解工資水平等“摸情況”的基礎性工作,但嚴格來講,改革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廣東則進行了“半吊子改革”,事業單位干部職工與普通企業職工一樣,按月繳納養老保險費。但退休時,待遇依舊按原有標準執行。
“為什么五年過去,基本上沒有什么對試點更積極的評價,沒有拿出全國推廣的方案?”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秘書長齊傳鈞認為,“就是受制于我們目前的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這個制度承接不了很多改革。”
何為“統賬結合制度”?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0年社會保障綠皮書》曾指出,在我國養老保險制度中,社會統籌部分缺乏激勵效應,“無票乘車”現象難以避免;個人賬戶部分的保值增值也困擾著制度的發展,不僅制度設計所預期的激勵效應無法實現,而且過低的個人賬戶收益事實上產生了逆向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