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揭秘
“個體戶”體系下的陷阱
這種供不應求的禮品市場多多少少影響到了一級市場的發展,雖然中國的藝術市場已經有了畫廊、博覽會和拍賣等一級、二級市場,但多年延續下來的中國傳統的流通體系依然在書畫市場中占主要地位。藝術家尤其是具有較高頭銜的藝術家更多的還是以“個體生產者”的身份直接參與一級市場的交易。
青州畫廊一老板告訴筆者:“至少我看到的山東很多藝術家,作為個體生產者,每年的收入應該是不菲的,比如某個地方美協主席每年通過繪畫獲得幾百萬、上千萬都很普遍,畫得比較好的美協會員應該也不難突破一萬一平尺,他們畫了幾十年,一年365天,每年畫一千平尺其實就跟玩兒一樣,而且他們的東西不是賣不出去,而是需大于供,畫多少都能賣多少,我說的這個都是很常規化的。”
所以作為“個體生產者”的藝術家在當下的書畫市場中代替了畫廊的職責,即使畫廊打出藝術家的招牌也更多的是以部分作品為主,王克先生認為,畫廊作為傳統一級市場的主要角色在書畫市場現狀中已經不具備優勢,尤其是在美協、畫院等機構身擔要職的藝術家通常不太會被代理:“如果具有一定的社會職務,也不方便被畫廊代理,有時候也好說不好聽,例如哪個主席是我畫廊的簽約畫家,大家的自尊心也受不了。有的畫廊以藝術家的名義來引起注意無非只是一部分作品而已。其實這種市場結構也很有意思,絕對的中國特色。”
“對于大部分送禮者而言,以送禮為目的的書畫購買主要通過三種方式,直接聯系藝術家、拍賣、通過倒賣商來購買。”拍賣行李先生這樣說。這其中,直接聯系藝術家成為最直接又最有保障的方式,但對于昂貴的一線藝術家來說,他們對于藏家和購買者有一定要求,如果沒有熟識或者介紹人很難直接接觸到藝術家本人,即使能夠經人介紹也要排隊等候,甚至要等幾年之后才能拿到作品。而這種巨大的市場需求讓不少一線藝術家的弟子和學生看到其中有利可圖,“這些藝術家的學生模仿他們的作品可謂神似,而這些學生自己的作品價格可能也就三萬塊錢,但如果模仿老師的作品,可能就能賣到三十萬。”李先生以啟功的書法為例,啟功的學生有的寫得與他不相上下,但落款為啟功的作品就能賣出高價,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種方式則是進入拍賣行購買,對于依然在世的藝術家而言,部分拍賣行會邀請藝術家進行鑒定后上拍,但由于目前真假問題的困擾和拍賣不保真的現狀之下,雖然在拍賣行買到的作品更容易讓人信服,但作品真假亦沒有保障。甚至有人偽造名家書畫,通過關系做一份鑒定書,再通過拍賣行自拍自賣,連同拍賣行的拍賣證書與之前的鑒定書一同作為禮品。
第三種方式則是私下流通的作品,但這一類也是真假最難保證的作品。當書畫這種“介質”的性質從藝術品被貨幣屬性逐漸侵蝕并轉變成赤裸裸的“禮品”之后,在這中間是否真正具備藝術價值已經顯得不再那么重要,尤其是作為禮品的書畫本身具有其隱秘性,偽作、贗品也隨著藝術市場的種種亂象開始進入禮品市場。(文/圖 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