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采訪了解到,隨著近幾年民間收藏熱的興起,各地民營博物館也快速增多。與此同時,由于多方面原因,許多民營博物館并未在相關部門登記注冊,已注冊的博物館也普遍面臨資金短缺、場地狹小等現實困難,一些民營博物館甚至掙扎在破產邊緣,亟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民營博物館興起 填補國有博物館收藏空白
博物館是展示文化、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長期以來,我國的博物館一直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民營博物館只是作為補充。而伴隨著近幾年民間收藏熱的興起,民營博物館也越來越多,日益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中國文物學會理事、文化部中國畫研究院原副院長趙榆告訴記者,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共有博物館3415座,其中民營博物館456家,但考慮到很多私人設立的民營博物館并未在相關部門登記注冊,真實的數字其實要大很多。
趙榆認為,民營博物館往往可以填補國有博物館的收藏空白,做到國有博物館想不到、也沒做到的事——民間收藏一般出于個人愛好,比如小人書、筷子、飯票、車模、小鞋等,這些東西表面上不起眼,但藏品一旦成了規模,都非常有價值。
世界經典汽車模型藏館(天津)館長楊國發就收藏了3000件立體車模、上萬件平面車模,曾因藏品豐富被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楊國發告訴記者,“收藏車模完全出自個人愛好,因為數量太大了,就開了這家博物館。別的不敢說,至少在車模方面,沒有一家國有博物館能和我比。”
同樣出于愛好,天津祈年灣奇石博物館館長王長河用十余年的時間收藏了1500余塊奇石,目前他擁有一個4000平方米展示面積的民營博物館。王長河告訴記者,作為中國觀賞石國家一級鑒評石,他在收藏奇石方面專業知識和經驗都比較豐富,帶動了很多人學習和了解奇石文化。
部分民營博物館生存狀況堪憂
記者采訪了解到,盡管我國一貫重視民營博物館發展,并于2010年1月由7個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但各地政策落實并不相同,實踐中,仍有許多民營博物館生存艱難。
趙榆說,一些民營博物館背后有大型企業做后盾,運轉很好。比如山東一家做楹聯的民營博物館,在某大型企業的支持下,即做得非常成功。而一些靠個人資金投資的民營博物館,其運營往往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為了節約成本,很多民營博物館根本就沒有注冊。
王長河告訴記者,自己一直靠開飯店的錢來養博物館,博物館免費開放,每個月還免費發放200份彩印的奇石文化冊。但是最近飯店生意不景氣,已經連續虧損,再虧下去就沒有錢再維持這家博物館了。
一些開館者還在為場地問題發愁。楊國發告訴記者:“我在自己家里辦博物館,展出面積只有60平方米,很多車模展不出來,只能放在倉庫里,變成了‘倉庫博物館’。”
在天津市一家由高校投資建設民營博物館,館長告訴記者,政府為該館提供了場地支持,為他們解決了最大的問題。博物館政策運營,每年都需要解決辦展覽、發工資、水電費的資金,通過博物館的門票收入、冠名收入可以解決一部分,但仍然需要靠投資方來承擔。
民營博物館生存環境亟須優化
“國外一般都是民營博物館比國有博物館多,民營博物館的多少、強弱,也是體現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面。”趙榆認為,我國應及時加大對民營博物館的支持力度。
“現在民營博物館開的多,死的也多,許多民營博物館開一段時間就燒不起錢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博物館館長認為,鼓勵民間開館不應該停留在公文上,應該建立一套扶植民營博物館成長的機制,并切實落實下去。
天津博物館研究員陳克認為,開設民營博物館的稅費成本和審計成本并不算太高,但對于很多私人收藏者而言卻是一筆不小的投入。應該把相關稅費降下來,并對必要的支出予以補貼,降低私人開館的外在成本,真正把民營博物館納入監管體系中來。
楊國發認為,在場地方面對民營博物館加大支持。比如在重要的旅游景點為民營博物館開辟展覽場地;建立民營博物館的幫扶機制,為一些有特色的民營博物館設立專場等。(記者 鄧中豪 張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