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清朝末年的東三省總督府舊址,在成為“危樓”多年后,今年3月開始進行最大規模的修繕。記者近日在位于沈陽中街的修繕現場看到,整棟樓體外圍已被腳手架固定,覆蓋了綠色保護網,門前的石獅子和下馬石也被搬離原位。
承載著百年歷史滄桑的東三省總督府,地處沈陽故宮和張作霖帥府之間。作為當年名震東三省的建筑,清末官員、東三省歷任總督和張作霖、張學良父子都曾在此辦公。據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佟悅介紹,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的時候,當時留守的官員稱盛京總管。到了清末,清政府實施所謂新政,東三省改制,改設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并設立東三省總督,總督衙門也設在這個地方。
據歷史資料顯示,這座建筑建于清末,外部為青磚墻體,內部為人字架木結構,上為深紅彩鋼瓦房頂,建筑用料選材考究,雕飾精良,為典型的歐式建筑,整個建筑呈“凹”形,門前還有對獅和上下馬石。佟悅認為,在清末“西風東漸”盛行時期,出現了一批中西合璧的建筑。東三省總督府的建筑形式是當時國際上比較流行的式樣,整體風格莊嚴、大方、新穎,有比較鮮明的時代烙印。
2004年,東三省總督府被列入沈陽首批不可移動文物。但由于年代久遠,雖經多次搶救性維修也未能逃過變成“危樓”的命運。2011年,這棟建筑已掛起“此處危險”的警示牌。而今東三省總督府的修繕,將對研討、再現當時東北政治、經濟、文化格局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