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連日走訪獲悉,結束了一學期的學習生活,大學生們都忙著算“賬本”,細數這一個學期以來的日常消費。通過調查,記者發現大學生人均每月消費約在1000元左右,而男女生在分配自己生活費的時候也顯現出了差異。女生更注重于購買衣服、鞋子等,而男生則偏重于日常的娛樂活動,和朋友聚餐、唱歌等。
男女大學生消費項目各有偏愛
自小從蘭州長大的王凈,高中畢業后去四川上大學,父母每月給她900到1300元不等的生活費,她告訴記者自己每月最多花銷在吃飯上,其次則是買衣服鞋子和書,由于專業要求要出去調研,所以交通費也占有一定比例。
即將畢業的張至秦,大一大二每月的生活費大概在2000到3000元不等,除了平時的開銷外,更多的是花在了和同學們出去聚餐。“大一大二的時候,由于參加的社團組織比較多,所以平時里聚餐、活動等也就相應的多,日常消費免不了要高;但到了大三大四,退出社團組織,就少了聚餐活動的費用,一個月的生活費大約就1000左右了。”
在廣州讀書的范淮告訴記者,他每個月生活費大約1200元,吃花的最多,“除了吃飯,花的最多的就是娛樂方面了,比如和朋友去聚餐、唱K,買零食什么的。”愛好廣泛的他不時的買點音樂、美術用具等,以培養自己的興趣。他還告訴記者,為了買一把電吉他,他省下坐飛機回家的錢,坐了20多個小時的火車回蘭州。
大學生談戀愛耗費大
大學期間,談場戀愛似乎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但談戀愛少不了兩個人出去吃飯、游玩等,每逢過節的時候,還要為對方準備禮物,就少不了要花錢。同學紛紛表示,談戀愛肯定會增加日常的消費。
大學生徐恩說,“我每月生活費大概1000到1800不等,談戀愛肯定會增高消費水平的。”
大學生生活費多來源父母
通過走訪,記者發現大學生們逾千元的生活費大多數來自父母,但也有部分同學通過平時、假期的兼職,或者獎學金等的收入來增加生活費。
“雖然也我也偶爾打零工,但每月的生活費都是爸媽給的。咱能不這么拷問我的良心么?!” 當別人問起生活費的來源時,蘭州一在校大學生黃明總是面露羞愧地說。
教師建議:養成合理的消費習慣
為此,暨南大學國際學院的輔導員赫棟峰表示,大學生消費要量力而為,一些賣腎買“蘋果”的新聞,雖然很震驚卻也能理解,主要因為同輩群體的影響和商家廣告的過度宣傳,加上青少年消費理念的不成熟等方面造成,有必要倡導健康合理的消費方式。
赫棟峰還稱,大學生要合理科學提高消費資金來源,既不過度增加家庭負擔,也不要因為兼職打工荒廢學業。
赫棟峰建議,大學生可通過參與或支持學生公益組織和其他社會公益組織,盡微薄之力,養成公民公益精神,超越大學生日常消費中奢侈和不合理行為和現象。(尹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