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報告為何看不懂
近日,經濟學者文顯堂在《中國經濟周刊》撰文指出,在中國,經人大審議的財政預算,籠統得不能再籠統,而且是很“專業”的粗,導致公眾看不清更看不懂。
對此,課題組表示,造成這個問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財政信息公開得不全、不夠詳細。其次,財政信息公開的科目,大部分是按照財政部規范化的收支分類科目進行的,而這些名詞本身可能距離大眾比較遠,較難“望文生義”,但這并不是單獨某一地方政府公開方式的問題。
以“一般預算收入”為例,我們可能很難直觀想象其中包含哪些內容(包括各類稅收收入、國有資產經營收益、納入預算的行政性收費收入、罰沒收入等,是地方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存在理解障礙,但這個詞本身的表述是規范的,應當不屬于“專業的粗”。
課題組提出,需要注意的問題可能有兩個方面:一、一些財政預算報告中出現“地方財政收入”、“全市總財力”、“全口徑財政”等類似的名詞,可能還需細致解釋,因為在財政收支分類科目中并沒有這樣的表述,讓人費解其內涵究竟是什么。在財政報告后增加必要的名詞解釋有助于公眾和監督者理解財政報告的內容。比如吉安市在《關于吉安市2011年市級總預算執行情況和2012年市級總預算草案的報告(書面)》中,增加了“有關情況說明及名詞解釋”,解釋了“為什么財政支出大于地方財政收入”等問題以及“財政總收入”、“財政經常性收入”等編制預算時的專有名詞。
二、關于未公開的數據。比如在標準表中,稅收收入的科目有十幾種,而有些地方只公開了幾種稅收的具體數額,并加上一個“其他稅收收入”或者“其他各稅收入”等類似的名詞。這樣盡管能夠使得所有的科目對應的數額的總和與報告公開的總額匹配,但是報告的閱讀者可能存在的困惑是,到底沒有這幾種稅收,還是這幾種稅收被劃分到了“其他稅收收入”當中?這會給信息使用者判斷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造成一定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