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2012上海論壇”發表《2012上海論壇共識》,指出未來十年將是亞洲力量整體崛起的重要歷史機遇期,而“改革國際貨幣體系促進世界經濟秩序調整”是亞洲必須重視的基本問題之一。多位專家表示,人民幣國際化應在堅持漸進原則的基礎上,抓住這一時間窗口,參與建立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
抓住時間窗口
此前數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曾表示,“金融危機送給我們一個難得的時間窗口,必須要利用這個時間窗口,迅速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
這一觀點得到了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學彬的認同。在他看來,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革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提供了有利的國際條件和市場需求。
有分析認為,正由于人民幣幣值比較穩定,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又有升值傾向,市場自然就產生了將人民幣作為結算和計價工具的需求。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額達到5800億元,占第一季度中國貿易總額的10.7%,人民幣貿易結算規模已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反彈。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系統顯示,過去一年,我國同前五大貿易伙伴之間人民幣使用量上升。
而在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喬伊德看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對改善國際金融改革也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暴露出很多缺陷:國際貨幣體系價值不穩定,收支不平衡加劇,最后貸款者缺失等。這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的暴露了這一點。”喬伊德說,改善國際金融體系需要建立一個更加平衡、協調的貨幣體系。
據悉,世界銀行去年有報告對儲備貨幣做了三個長期的預測。其中一個預測是,在2025年,最可能出現的是美元、歐元、亞元或人民幣的三足鼎立。
堅持漸進原則
不過,多位專家認為,即使如此,人民幣國際化還需要堅持漸進原則。
陳學彬表示,一方面,人民幣的國際化是從地域和功能長期拓展的工程;另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需要與金融市場的培育,監管體系、調控體系的完善,資本流動的渠道,匯率形成機制,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相適應。
香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則認為,后者正是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挑戰。“國內金融改革相對滯后。”宋敏指出,如果金融改革不繼續深入,便很難在完全競爭的環境下發展國際金融市場。
對此,喬伊德表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需要協調各項金融改革,在資本賬戶完全開放以前,逐步做到利率市場化與匯率形成機制的基本完成。“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底線,但必須堅持漸進的原則。”他說,具體而言,可以采取“小步、交叉、抉機”的方式,“我們常爭論這幾項改革的前后次序。當然,在完成的階段探討前后次序是有意義的,但是在開始做時,可以步子小一點,在充分考慮當時國內外客觀實際的基礎上,選擇改革項目,幾個項目因客觀條件的變化而交叉著進行。”
陳學彬則建言,人民幣國際化初期,在貿易項目方面,應該選擇貿易順差加資本逆差。“我們目前仍然要維持這種貿易的順差,一方面,將其保持在一個適度的范圍內,另一方面,要實現資本的走出去,讓資本逆差。”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