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燙手”的訂單———
“高成本,低增長”時代來臨
為化解成本壓力,出口企業漲價在所難免,但為了保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提價幅度事實上遠低于成本上升幅度。目前真正拉動我國紡織服裝整體出口增長的“主角”,已從數量增長轉變為出口價格上漲。
“這屆廣交會上我們已經推掉了很多大單,其中包括沃爾瑪。”臨沭御喜工藝品有限公司的李森跟記者說。
去年以來,該公司生產所使用的棉布原料價格坐了一次驚險的“過山車”。從去年6月份的13元/米、9月份的20元/米,到了今年初的43元/米。最近一段時間,物價開始下跌了,但這對李森他們來說不是什么好事,因為他們反而買不到棉布了:織布廠擔心此前高價購進的棉花價格會繼續下跌,因此不敢生產了。
李森用“危險”這個詞來形容當前的外貿形勢。他認為,今年的情況比國際金融危機時期還復雜。“金融危機時是沒單,大不了停工。現在是接了單之后,成本上漲得厲害,照接單的價格出貨吧,肯定賠本;不出貨吧,要付違約金,賠得更厲害。”
記者調查發現,去年7月棉花現貨價格為1.4萬元/噸,至11月價格飛漲至3.1萬元/噸,漲幅高達1倍多。近期棉花價格雖稍有回落,但仍在3萬元/噸的高位附近。
與此同時,招工難和用工成本不斷增加成為當前困擾企業經營的一個突出問題。不少企業告訴記者,工廠招工只有往年的七八成,甚至有的不到50%,企業只能大幅提高員工的薪酬,在去年大幅提薪基礎上,長三角、珠三角今年工資漲幅普遍有20%—30%,且呈現持續剛性上漲的趨勢。
早在金融危機時期,便有外貿企業把頭上的“五把刀”總結為“三率兩價”:匯率、利率、出口退稅率,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價格。如今,時過境遷,當時被認為是“第一把刀”的人民幣升值,如今卻讓位于更加“兇猛”的兩價。
廣東省外經貿廳的最新調查也顯示,隨著資源能源、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漲,加上人民幣升值,95%的企業表示出口成本上升。其中約五成的企業出口成本上升10%—20%,兩成的企業出口成本升幅超過20%,其余5%的企業成本基本持平。同時約四成半的企業利潤下降,這一比例比去年同期擴大了8.3個百分點。
以最有代表性的紡織行業為例。2010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創歷史新高。今年一季度紡織出口繼續保持了23%的高增速水平。但在行業分析師看來,看起來漂亮的數據背后所掩蓋的外貿形勢卻并不十分樂觀。
汪前進指出,由于通貨膨脹推動,出口企業普遍面臨成本大幅增加的難題。為化解成本壓力,出口企業漲價在所難免,但為了保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提價幅度事實上遠低于成本的上升幅度。也就是說,目前真正拉動我國紡織服裝整體出口增長的“主角”,已從數量增長轉變為出口價格的上漲。
金融危機中,企業都在一門心思保訂單、保生產,但進入后危機時代,煩惱卻有增無減。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加上人民幣升值,環境成本、土地成本、資本成本的上升,企業的成本——— 注定上升是唯一的走勢。高成本時代的來臨,讓訂單變得越來越“燙手”。
訂單并未減少,但利潤在不斷萎縮,前景并不確定,這就是目前外貿企業普遍的感覺。
“‘十一五’的結束,也同時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廠的黃金時代已經開始慢慢地褪色,出口‘低成本,高增長’的時代開始消退。”汪前進告訴記者,隨著中國出口的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十二五”的開始,也同時宣告一個“高成本,低增長”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