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奇課程引思考:七嘴八舌說“潮課”
元旦前后,恰逢廣東各大高校“選課季”。一門名為《哈利·波特與遺傳學》的選修課悄悄在微博走紅,被譽為“神級選修課”。這門課是中山大學醫(yī)學院2011-2012學年第二學期開設的公選課,要求學生“對哈利·波特小說或電影感興趣”。開課的陳老師自稱是個“哈迷”,說起開課的原因,她說:“國外有不少科學家以《哈利·波特》為模本來研究醫(yī)學、生物學,他們以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做學術研究,卻用調侃、輕松的方式表述出來,這個角度很有意思。”
潮課不能心血來潮一哄而上
錢報網網友熊掌魚:目下的大學校園里,充斥著淺薄浮躁之風,我覺得這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潮課”,就是形象生動的注腳。有聯(lián)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這是指做學問的態(tài)度,我覺得現在的教育者也好,被教育者也好,缺的正是這種沉潛的素養(yǎng)。要知道,大學里的經典課程都經過了漫長歲月的淘洗與磨礪,形成了一個個科學而完整的體系,它們應該受到敬畏。當然,不是說這些就是金科玉律,就不能“與時俱進”,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受到了挑戰(zhàn),遑論其他。我是說如果要設立類似“潮課”的話,必須經過嚴格縝密的論證,切忌心血來潮一哄而上,若非如此,說不定有那么一天,連秦檜、潘金蓮之流也會披上各種漂亮時尚的馬甲,堂而皇之地站到大學的講臺上,這并非聳人聽聞杞人憂天。》》詳細
大學課堂需要潮課來激發(fā)學生興趣
錢報網網友程紹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各高校選修課學生逃課現象日益嚴重的今天,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對選修課的興趣,已是當務之急。廣東中山大學醫(yī)學院開設《哈利·波特與遺傳學》課,讓學生先當“哈迷”,再結合書和電影里的故事來講解枯燥的遺傳學等,應該說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填鴨式的教育,培養(yǎng)不出創(chuàng)造型人才;被迫性的學習,只能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并摧殘其身心健康。而只有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才有可能實現學習效率的飛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詳細
潮課“點心”,別擠走教學“主食”
錢報網網友趙應昆: “潮課”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教師在課程設置和講授方式創(chuàng)新和包裝,讓學生坐得下來,這無疑是遏制學生逃課的措施。只要“潮課”不是為迎合,不是為吸引眼球、賺取人氣,或僅僅成為應付教學評估的手段,不喧賓奪主,不偏廢了專業(yè)教育本身的嚴肅性,“潮課”“點心”別擠走教學“主食”,校園潮課就大有發(fā)展前途。
錢報網網友煙雨一蓑:可以“與時俱進”,但不要“牽強附會”。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授課是值得推崇的,面對枯燥無味的知識點,老師都覺得沒勁。所以教改、課改都在想辦法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過在“遺傳學”前面加上“哈利波特”就能達到目的了嗎?在講課的過程中穿插一些電影故事情節(jié)確實會讓學生精神一振,但只是作為例子而已。如果在其他的電影中也有“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情節(jié),那怎么辦?是研究電影還是研究遺傳學?總得有個主次吧!“潮課”要潮在授課方式上,不要把科學知識“潮”偏了。》》詳細
課堂吸引力“潮課”不斷推陳出新提升
廈門大學體育課教學生爬樹,中山大學計劃開設“哈利·波特與遺傳學”課程……近幾年,一些曾流行于小說、電影或網絡的“明星”甚至游戲,與一些學科知識融合后,相繼進入大學課堂,成為不少80后、90后大學生競相追捧的選修課。
“近年來,為了提升大學課堂吸引力,各種追趕時代潮流的新課程不斷進入大學課堂。”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雷萬鵬認為,現在,部分大學課堂出現一些符合學生口味的新課程,是一種好現象,它反映出越來越多的教師正在根據學生的時代特點,不斷引入新的元素,革新課堂教學,試圖通過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呈現方式,提高課堂吸引力。這種創(chuàng)新做法值得推廣,但要避免功利化傾向。》》詳細
有需求有市場 “潮課”多開又何妨
人力資源管理師宋章瑋指出,“潮課”的舉措本質上是“因材施教”,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對施教內容進行引申、拓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教授知識與學生互動緊密結合起來,做到真正的“寓教于樂”。從這一點看,中國高校的“潮課”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詳細
“跨界”碰撞利于學生融入
在本市學校課堂上,引發(fā)學生追捧的“潮課”不少。復旦大學的《藥膳與中國飲食文化》課,說的是美食,教的卻是實實在在的藥理學知識。上海大學開出《孫子兵法與商業(yè)戰(zhàn)略》,對傳統(tǒng)經典作出經營管理領域的現代解讀,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上海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顧曉英認為,這樣的課程設置重點在文化與學術、與教學的交叉碰撞,有利于學生更融入教學氛圍。》》詳細
防止“噱頭”喧賓奪主
復旦大學復旦學院副院長王穎教授表示,一門新課設置與否,不是外面流行什么就開什么課。程序控制非常重要。首先明確對學生的培養(yǎng)方案,然后由教師提出申請,其內容、授課方式、學術性等都需經過多次審核。僅僅靠“拍腦袋”拍出來的,即使開出來喧囂一時,往往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同時,需要關注新課的可持續(xù)性,也就是說,還要考慮這門課能否培養(yǎng)出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詳細
創(chuàng)新在“潮”核心是“課”
幾年前退休的化學教授劉旦初先生,曾在復旦開了十多年的《化學與人類》選修課,有學生甚至連續(xù)選四年都沒選上,最后一年選擇旁聽,沒有學分也要學。他的課上不缺最熱門的社會話題,但都滲透在專業(yè)知識的講授中,潤物無聲。上海大學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則把理論融入“社交網站上的美國國家策略”等熱點問題,令不少之前并不喜歡思政課的學生成了“粉絲”。
反面的例子也有。這幾年,“公益”成為社會熱詞,本市一所高校開出《公益勞動》必修課,上了幾節(jié)理論課后安排學生去食堂擦桌子。幾次之后學生提意見了,“明明桌上很干凈,為啥還要我們擦?這樣算公益嗎?”學校調查研究后發(fā)現,課程具體安排確實不當,最終取消了這門課程。》》詳細
大學既植根于市場又要高于市場
中山大學前校長黃達人認為,畢業(yè)即工作,實際上是職業(yè)教育的追求。雖然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但這并不意味著普通本科院校就要主動去靠近市場需求,被市場所“綁架”,而應根據辦學和人才培養(yǎng)的不同目標,有相對獨立于短期就業(yè)市場之外的價值追求。
“大學要根植于市場又要有高于市場的意識,不能完全跟著市場走。當前,國內高等教育有種不好的現象是,忽視職業(yè)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之間的差異。如果普通本科院校課程設置過于緊扣市場需求,一方面可能使普通本科教育演變成職業(yè)教育,另一方面可能使高校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其課程、專業(yè)體系始終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這并不符合高等教育的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和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黃達人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