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華偉繪
張耀軒放學后回到家,匆匆扒拉幾口飯,就跑去上課外網球課了。直到晚上8點半,他才一臉倦意地回到家里?!白鳂I一個字還沒動呢!”張耀軒瞬間從疲倦中掙脫出來,匆匆洗了個澡,便趕起了作業。
時針指向了9點半,可張耀軒還在奮筆疾書。“先去睡吧?!眿寢屪叩缴砼?,催促他趕緊睡覺。張耀軒倒也不著急,欣然丟掉手中的筆,鉆回了自己的房間。
第二天一早,張耀軒帶著未完成的作業,來到廣州市天河區華陽小學,將一張字條交給了班主任鄧老師。鄧老師閱畢,竟然一句批評也沒有。
這張字條是有怎樣的背景和權力?其實,上面只是張媽媽寫的一段話:尊敬的鄧老師,非常抱歉!我的兒子張耀軒因為晚上參加網球訓練而推遲了做作業的時間,直到9點半仍未完成……
這樣的“特權”,并不只有張媽媽擁有,華陽小學的任何學生家長都可以給出這樣一張“特赦”字條。學生沒完成作業,憑父母字條就可免于挨批受罰,看似無稽的論調,卻在廣州部分小學真實上演。這一場變革的扳機,正由“彈性作業”扣動。
作業如何有彈性?父母對孩子的偏袒,會否讓這個制度淪為學生逃避作業的庇護傘?在更深層次上,這樣一次改良能否讓泛舟題海、叫苦連天的莘莘學子重返快樂彼岸?彈性作業,要和教育陳疾好好“談談”。
號外
作業有了“截止時間”,只能寫到9點半
“您可以根據您和孩子的需要自行選擇做老師布置的作業。……如果少做或不做作業時,請及時寫一張紙條或發一條短信給老師即可?!弊罱瑥V州東風東路小學學生的家長收到了班主任的“特赦”短信,學校作業不再是“必修課”,變成了“選修課”。
這樣極富人情味兒的作業令,源自“彈性作業”的制度改革。
東風東路小學的彈性作業制度,可以溯源到2009年“無作業日”的嘗試。學校規定,除了雙休日,學生每周還能享受一天“無作業日”,屆時,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的老師都不會布置家庭作業。
類似的改良,同樣在廣州天河區華陽小學落地生長,一條“作業綠色通道”向全校學生敞開:一、二年級原則上不布置書面作業;三、四年級三門主科書面作業總量不超過45分鐘;五、六年級三門主科書面作業總量每天控制在1小時內。學校、家長共同確保孩子每天的家庭作業在晚上9點半之前完成;如因作業過量或其他特殊原因,學生在晚上9點半前仍未完成當天作業的,家長可以書面說清楚理由并簽字,讓孩子第二天交給老師,由老師決定未完成的作業是否補交或免交。
為了鼓勵全班同學集體高質量地完成作業,華陽小學也借鑒了“無作業日”的設立——如果全班同學本周表現都很好,如拿到了流動紅旗,或者作業完成得都很好,老師會選定一天為“無作業日”,那天同學們就可以輕裝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