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教師節,國人尊師重教的傳統,正演變為兩難的道德考題。連日來,記者在上海、江蘇、遼寧等地調查發現,在一些熱點中小學,一邊是家長苦惱送不送禮、送多少,一邊是老師糾結收不收禮、怎么辦,雙方均患上“紅包”焦慮癥:理想教育的天平承載不了越來越重的紅包。
國務院近日下發的《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強調,對教師實行師德表現一票否決制。“家長苦惱、老師糾結”的“教育紅包”為何嚴禁難止?如何維護師德尊嚴,重塑健康純潔的師生關系?
“教育紅包”漸漸升級,家長老師焦慮加劇?
這幾天,對女兒小學二年級開學的喜悅還未散去,上海的包小明開始犯愁教師節給老師送什么禮。鮮花賀卡不實惠,現金和卡太直接。經過反復挑選,她為老師準備了兩罐精品龍井,既有文人雅趣,價格也很到位。“給老師送禮最麻煩,既要保面子,又要顧里子!”
和包小明一樣犯愁的家長不在少數。記者采訪發現,教師節送禮的重災區主要是各地的一些知名中小學,對象集中在語數外等主科老師和班主任。沈陽市一所熱點小學的王老師說,新學期開學以來,全班40名學生,超過一半的家長都送了禮,普遍價值數百元,還有的直接拿信封送現金。
面對接踵而來的“紅包”,很多老師并不像家長想象的那般滿心歡喜。“家長的紅包越厚,老師的壓力越大!”南京白下區一位小學五年級班主任李老師說,拒收家長紅包時常拉拉扯扯,有時還有學生在旁,場面非常尷尬。有時雖然拒收成功,但明顯感覺和家長的關系疏遠了。“有時候家長送的禮物實在退不回去,心理壓力會非常大。該怎么對待孩子,學習管理和生活照顧到什么程度,就怕拿捏不好,都快得強迫癥了!”
從上世紀80年代的大米、臘肉,到90年代的鮮花、水果,再到新世紀的現金、購物卡,隨著禮物逐漸升級,教師節開始變味。北京一所知名小學的學生家長透露,隨著現金和卡數額增大,為了規避風險,這幾年流行給老師送旅游,“開始是國內游,后來是出國游,沒個三四萬元根本拿不下!”
不斷升級的“教育紅包”讓師生關系、家校關系不再純潔。“開學才3天,就學生座位問題,一年級8個班主任所接的電話短信不停,甚至有家長直接要求給孩子安排4排2座,即靠講臺中心的位置,并表示教師節一定好好‘感謝’老師。”上海一位全國勞模小學老師說,面對這樣的暗示或禮物,自己會堅決拒絕,不然班級的正常教學工作根本沒法開展。
在沈陽市鐵西區興工街第一小學校長張吉新看來,紅包帶給教育的不是助力,而是阻力。“如果家長和老師的關系異化為金錢關系,充滿了銅臭味,老師如何教書育人?何談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