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互聯網閱讀的時代,還有人閱讀黑格爾和曹雪芹嗎?”在近期人民網舉辦的首期“傳媒沙龍”上,這樣一個問題引起了到會嘉賓和觀眾的討論。
當大家還在為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競爭和發展爭執不休的時候,移動互聯網已經從理論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發展速度和規模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不僅影響著我們的閱讀習慣,也改變著我們的傳播方式。
我國當前的移動電話用戶已經超過10億,手機網民規模為3.56億,如果在這10億手機用戶中建立一個平臺,使之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其商業潛力和社會影響都不可預期。
對于媒體行業來說,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在移動互聯網勃興的浪潮中,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網絡媒體可以開發自己的App,微博可以上線自己的應用,紙質媒體也可以借助這一平臺,實現新聞內容的傳播效果最大化。國內外很多紙質媒體已經做了這方面的實踐,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很多發行量縮減的紙質媒體在移動互聯網上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但移動互聯網畢竟只是傳播的一種“術”,就像廣播產生之于報紙,電視興起之于電影,移動互聯網的產生和興起只是人類技術的一次創新,是對傳播方式和途徑的極大拓展,是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一種豐富,承載于“術”之上的“道”才是傳播的內核。
在上個月揭曉的美國新聞界最高獎項普利策獲獎名單上,獲得國內報道獎的《赫芬頓郵報》格外引人矚目。
名叫郵報,其實《赫芬頓郵報》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報紙,它從未以紙質媒體的形式出版發售,嚴格來說,《赫芬頓郵報》是一家博客網站。成立不到7年的《赫芬頓郵報》去年平均每月訪客數量為3620萬人次,去年利潤已達3000萬美元,是為數不多的盈利網絡媒體。商業和專業的杰出表現,讓它成為網絡媒體的領軍人物。
在開發領先的搜索引擎技術之外,讓《赫芬頓郵報》聲名鵲起的,依然是它聚合的各界精英博主、從其他大牌媒體挖來的優秀編輯記者和它嚴肅客觀的深度報道。讓《赫芬頓郵報》獲得今年普利策獎的,就是它對伊拉克與阿富汗戰場歸來的美國退伍軍人以及他們的家庭生活的一組系列報道。
互聯網每天都有新技術誕生,每刻都有海量信息涌動,新的技術給了我們更自由的視角,但并不代表新技術就意味著傳統精神的消亡。
其實,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并沒有本質的矛盾,傳統媒體所推崇的客觀、及時、公正等理念也得到新興媒體的遵從,新興媒體所擅長的整合、互動、多元也值得傳統媒體學習。
所以,不管時代怎么變化,無論技術怎么發展,這個世界上一定還會有人讀黑格爾,也一定會有人讀曹雪芹,不管是在紙上,還是在手機上。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