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政府陸續公布一季度“財報”:在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回落的背景下,地方財政收入仍然保持增收態勢,但增幅回落明顯。業內專家表示,這是伴隨著宏觀經濟降速的自然趨勢,屬于正常現象,解決地方財政收支矛盾的唯一辦法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財政增收的壓力下,地方財政高度依賴的非稅收入出現高速增長,而長期以來非稅收入存在的不規范、不透明等問題仍未解決。專家指出,應努力避免非稅收入快速增長對企業和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
財政收入告別高增長
數據顯示,廣東、江蘇、北京、上海等地,今年一季度財政收入增幅都出現不同程度回落,一些地市甚至出現稅收收入超20%的負增長。經濟大省廣東財政收入增長9.7%,同比回落12.32個百分點,創下3年來的最低增幅。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部主任牛犁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當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增速放緩主要與整個宏觀經濟降溫有關,此外,因不少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高度依賴,財政增速放緩與土地相關的稅費減少也有一定關系。
牛犁認為地方財政結束“高增長”屬于正常現象。他表示,在不同的經濟周期,財政收入有一個相應的適度增速。現在經濟處于降溫、減速、下行階段,政府征稅對象的稅基也是在減小。
“由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和稅制特點,稅收收入對經濟增速回落的反應可能更加敏感。”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對證券時報記者分析,一般而言,當經濟增速超過9%時,稅制會表現出巨大的累進性,稅收收入的增長遠遠快于經濟增長;但當經濟增速低于9%時,稅收收入會表現出明顯的累退性,具體說來,就是稅收收入增幅要比經濟增長回落得更快。這也是現代財政機制所具有的“自動穩定器”功能,能對經濟波動起到減震器的作用。
數據還顯示,地方財政收入增幅趨緩的同時,支出方面依舊保持著高增長。業內擔心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矛盾會進一步加劇。
劉尚希表示,目前看來,解決這個矛盾的唯一辦法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一旦經濟回落的趨勢減緩,轉型升級起到效果,稅源將隨之增加,稅收自然也會相應增加。
牛犁也表示,財稅方面大的趨勢是不斷推進改革,繼續推進結構性減稅。
非稅收入膨脹之憂再起
非稅收入在財政收入體系中居于補充地位,在一般市場經濟體中,非稅收入占到收入總量的比例通常不到20%。
但在我國,一方面是非稅收入已成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非稅收入的征收還有待進一步管理和規范。
長期以來,我國的非稅收入在非規范化機制條件下急劇膨脹,在各級政府收入中逐步由“拾遺補缺”,膨脹為占據“半壁江山”。
根據財政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非稅收入再次出現高速增長的苗頭。今年一季度全國非稅收入4118億元,同比增加1432億元,增長53.3%。
其中,地方非稅收入3472億元,同比增加1158億元,增長50.1%。
地方政府新近發布的數據則表明,地方非稅收入對增收的貢獻率也出現上升趨勢。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天津市今年一季度非稅收入130億元,同比增加68.8億元,非稅收入增加額占到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加額的72%;廣東省今年一季度非稅收入257.95億元,同比增加84.87億元,非稅收入增加額占到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加額的68.97%。
溫家寶總理曾在2006年至20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規范非稅收入管理”,去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加強稅收征管和非稅收入管理”。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1年到2006年的幾年間,中央財政共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收費項目432項,每年減輕社會負擔在600億元以上。不過仍有學者直言,盡管近年來中央政府加強了對非稅收入的規范與管理,但政府現行財政收入仍然是大量的規范和非規范的非稅收入混雜在一起。
劉尚希告訴記者,目前來看非稅收入的增收主要還是在地方,而一季度稅收收入增速回落的同時,非稅收入卻在快速增長,不排除地方政府在增收壓力下通過擴大非稅收入來“找錢”的可能。
湖南省非稅收入征收管理局稽查處李志平近日通過其調查報告披露:非稅收入的征收成本遠低于稅收征收成本,但由于其審批權限分散、征收主體繁多、資金管理復雜,加之立法層次低,嚴重阻礙了非稅收入的規范管理進程。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在財政增收的壓力下,一些地方政府為完成增收目標,把住房基金、社保基金、包括融資平臺的資本金都抽過來“充數字”。另外,還有地方出現財政收入“稅不足費來補”的現象,增加了企業負擔。
對此,牛犁表示,企業目前處境比較困難,地方政府不應該殺雞取卵。劉尚希也認為,雖然非稅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不大,但非稅收入目前的高速增長是不正常現象,應當關注這個問題。他同時提醒,應當避免非稅收入快速增長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
來源:證券時報 編輯:張少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