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九華示范區響水鄉青竹村村民盧國良家中不僅蓋起小洋樓,小汽車、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等一應俱全。記者 趙持 攝
11月1日,當采訪車到達湘潭市九華示范區響水鄉青竹村腹地時,記者心里油然冒出8個字——靜謐安詳,生機勃勃。
呈現于眼前的是一幅恬靜的村居圖:每家每戶被綠意濃濃包圍,桂花、柑橘、紅檵木最是常見,屋場門前的一畦蔬菜那更是少不了,溫馴的中華田園犬則悠閑地在院子里張望。
年過五旬的村支書盧國良一口湘潭話,他告訴記者,目前,青竹村人的農業收入主要靠生豬養殖和水稻、瓜果、蔬菜種植。村里的紅菜薹種植加工已形成一定規模。每畝地一年能收入1萬元左右。全村412戶人家,參加生豬養殖的有378戶,年出欄100頭以上的養豬大戶有218戶。
盧家就是養豬大戶。“我家今年靠養豬已經收入了30萬元,還有60多頭豬存欄,估計還能賺5萬塊錢!”“小兒子盧偉投資200多萬元搞紅菜薹脫水加工,估計今年可收入47萬元。”盧國良說,在青竹村,很多人都是亦農亦工,兩不誤。
青竹村人有這個優勢。從地理概念上幾乎可以說,九華示范區就是響水鄉,響水鄉就是九華示范區。自2003年底九華示范區的前身九華經濟區成立以來,當年的荒山野嶺、黃土山坡煥然變作如今的工業新區、濱江新城。道路打通了,原先偏僻的青竹村一下子交通便利起來,發展農業變得得天獨厚。同時,村民還可以去家門口的九華示范區企業打工。經濟搞活了,包括青竹村在內,響水鄉的村村組組舊貌換新顏。2009年,湘潭市成建制將原屬湘潭縣的響水鄉劃歸雨湖區,由雨湖區將其委托九華示范區管理。
作為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的示范區,九華示范區在確保4.2萬畝耕地的前提下,將響水鄉的大部分土地征收用于項目建設。
和其他村不同,青竹村的大部分土地目前屬于受保護耕地,征遷的土地只是一小部分。該村征遷村民和其他村的征遷村民一樣,住進了九華示范區統一規劃的安置小區——吉利小區。
走進這個位于九華示范區內、占地500畝的大型居民小區,記者感受到的不再是青竹村式的田園風光,而是截然不同的現代小城鎮氣息。住在市場價近90萬的房子里,村民莫應軍渾身是勁,正在以全副身心投入到社區居委會的籌備當中。
“征遷村民,一戶的補償款往往過百萬元。突然手上有那么多錢,怎么辦?通過特別設立的平臺,鄉上組織大家把資金入股九華示范區的企業。過去的農民,變成了股民,變成了市民,變成了工人。”陪同采訪的響水鄉李鐵堅鄉長介紹。
那些還擁有耕地的村民,則可以一手抓農業收入,一手抓就近打工的收入。2003年以前,青竹村曾是全湘潭市最偏遠最貧困的地方之一,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如今已接近2萬元了,變成了一個人人羨慕的好地方。
青竹村人,以及響水鄉這塊熱土上的所有原住民,正在將自己的命運與時代的發展緊緊捆在一起,搭乘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的“高鐵”,描繪另一幅全新的幸福田園圖景。
■微言小議
@新華網 張立紅:湘潭“盛產”名人,毛澤東、彭德懷、曾國藩、齊白石、秋瑾……他們的口號是: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
@人民網張洪宇:上午赴湘潭九華示范區響水鄉采訪,了解到政府對新農合投入逐年增加,部分先富起來的村民也主動回報社會,鶴嶺村有位名叫戴奇志的企業家連續4年承擔全村2500人的參保費用,富裕不忘造福鄉梓,難能可貴。
@新華網 張立紅:第二次到韶山,向我們的領袖三鞠躬,從左向右繞偉人銅像一周。
@中國日報網張紅梅:終于在青竹村吃上了正宗的鄉土菜了,農戶、農家、農院,鐵鍋、柴火、大鏟刀;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鐵鍋,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回到了那天真無憂的年代,哈!不能想了,再想就想家了。
@新浪杜莎:四層樓的安置房,寬敞明亮,真叫一個“大”啊!隨行的記者們感嘆:這么大的房子要是擱在北京值2000多萬呢!
@搜狐杜偉純:村部有間房子里掛滿了村支書盧國良和領導的合照,溫家寶、王岐山、回良玉……一個農民受到過這么多領導的接見,真了不起!老盧太有范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