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城市與農村同治,直面COD減排
湘江穿行8市,流過一個個城鎮和村莊。
不斷擴張的城市和飛速發展的農村,在讓湘江成為流金淌銀之江的同時,也面臨著環境的重負。
2005年,“十一五”的開局之年。湘江流域排放生活污水9.19億噸,占全省的 68.97%。城市生活污水是湘江有機污染負荷逐年提高的主要原因。而農村畜禽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也造成部分河段嚴重污染。
到了2007年,已是“十一五”的第三個年頭。這年底,湘江流域的城市污水處理廠還不到20個,絕大多數縣城還是空白,這一現狀導致全省COD(化學需氧量)排放比2005年還略有增加。
國家環保部有關負責人把話說得很重: “按這個水平,湖南‘十一五’不可能完成COD減排任務,并將成為全國唯一完不成COD減排任務的省份!”
控制住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和畜禽養殖業污水排放,成為不能回避的選擇。
背水一戰!2008年,城鎮污水處理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正式啟動,100多個億砸了下去。按照計劃要求,湘江流域設市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設施到2010年要實現全覆蓋。
“那段時間,真是沒日沒夜!”衡山縣人民政府副調研員陳國榮回憶起污水處理廠建設的時光,感嘆不已。
衡山縣污水處理廠位于湘江北岸的琵琶洲。2009年4月開工,10月27日正式通水。7個月建成一個占地面積50畝的處理廠,個中辛苦,可想而知。
建污水處理廠,衡陽市一月一調度,在媒體上公布建設進度。衡山縣則是主管縣長一周開一次會。陳國榮說,自己天天扎在工地上。10月初連續加了10個晚班,“即使是下大雨,施工隊也冒雨趕工”。
“上面抓得緊,一級抓一級,就像有鞭子在抽。”衡陽市環保局副局長蔣宏偉回憶,衡陽市市長張自銀曾在一次會議上對各縣縣長說,污水處理廠建得好不好,不是錢的問題,是能力問題。
付出總有回報。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湘江流域建成64座污水處理廠,新增生活污水處理能力255萬噸/日,實現縣城以上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而在湘江流域的廣大農村,環保實踐也在蹣跚起步。
瀏陽市葛家鄉金塘村,推行村民環保自治,把一個“前屋養豬,后屋住人”臟村,變成了生態文明村。
長沙縣果園鎮古樓新村,家家戶戶門前有垃圾箱,村里的保潔員挨家挨戶回收村民家分好類的塑料、玻璃和紙張,部分城市推行多年都收效甚微的垃圾分類制度在這里持久進行。
湘潭縣響水鄉“發酵床”養豬示范基地,豬舍墊上了用微生物與鋸木屑、谷殼或秸稈等混合發酵的墊料,記者幾乎聞不到臭味。
正如金塘村村民彭寰恒家對聯所寫的“新農村新環保新生活”,農村環保正經歷著從“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到“垃圾能賣錢、污水能肥田”的嬗變。
城市和農村同治,統籌城鄉環境治理,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截至2010年7月1日,全省COD減排任務完成目標任務的81.3%。省環保廳廳長蔣益民充滿信心地告訴記者,完成“十一五”確定的COD減排指標,湖南沒問題!
來源:湖南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