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志愿服務方面,我們把“舉辦大運盛會”與建設“志愿者之城”相結合,構建由賽會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社會志愿者組成的志愿服務體系。眾多義工“紅馬甲”活躍在城市各個角落,818個“U站”為市民和游客排憂解難。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市中小學開展的“小手拉大手,志愿迎大運”活動,不僅帶動了近90萬家長參與志愿活動,而且把文明的種子埋到了青少年心中。
新華社記者:在辦會模式方面,深圳大運會是否探索出一些籌辦重大活動的新機制?
王榮:我們將賽事籌辦與賽后利用緊密結合,既保障賽事又服務發展。大運會的場館建設和設備利用“能改不建、能修不換、能租不買、能借不租”,60個正式場館中新建的只有22個,其余近2/3都是對原有場館進行維修改造;很多場館和運行團隊的辦公設施和用品都是臨時租用,或是直接從相關單位借用,大大減少行政運行費用。
我們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企業力量,減少政府的直接投資。大運會開幕式所在地深圳灣體育中心由華潤集團投資建設,采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提高了建設效率。大運會尚未開幕,其商業演出的預約已經排到年底,消除了場館利用的后顧之憂。
運動員賽會期間所住的大運村與深圳信息技術學院同步規劃建設,賽后大運村將作為學院的校園和學生宿舍使用。還有11個新建和15個改造的大運場館位于學校范圍內,大運賽事結束后將轉交學校使用。這樣“一舉兩得”,既節儉又實用,避免了賽后可能出現的場館空置等遺留問題。
籌辦世界大賽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
新華社記者:2006年5月,深圳公布申辦大運會口號“深圳,與世界沒有距離”。這5年來,籌辦大運會對深圳的國際化產生了什么樣的推動作用?
王榮:2007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把舉辦大運會作為最佳舞臺,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向世界展示特區人敢為天下先的形象,展示深圳開放、多元、包容、創新的城市品質,展示深圳乃至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輝煌成就。
去年5月,我們明確提出了“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的戰略目標,但客觀上深圳離這一目標還有一定差距。這種差距主要不是體現在“硬件”上,而是更多體現在“軟件”上,特別是在城市的國際化氛圍、國際知名度、國際影響力等方面,深圳與世界先進城市差距還比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