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3億人口國家的管理,千頭萬緒。經濟要增長,民生要改善,污染要治理,公平要彰顯……就像同時轉著幾十只盤子的雜技演員,稍不留神,哪一只盤子就可能掉下來。事實上,經濟社會的統籌發展,要有比這更高超的技藝,因為你不能僅僅站在那里轉盤子,還要抬眼望,朝前走。
“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的臺階,可喜可賀。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體現在具體的指標上,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沒有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
這三項指標,都是預期性指標。預期性指標作為國家期望的發展目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去實現,但這絕不是說這些方面的發展不那么重要。恰恰相反,發展服務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與調結構、轉方式密切相關,是中國經濟提升內在質量的重頭戲。有代表委員形象地說,這方面的指標沒完成,說明在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上,我們“快”的目標達到了,離“好”的目標還有距離。此話有理。
繼續在“好”字上做文章,在科學發展上下功夫,在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上花力氣,“十二五”的任務不比“十一五”輕,只會比“十一五”重。三項指標未達標,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
通常來說,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人們往往更關注那些直觀可感、看得見摸得著的內容,比如人均收入、耕地總量、新增就業、養老醫療,而對一些更加宏觀、事涉長遠的指標,則比較容易忽視——或者因為見到成效需要的時間較長,或者因為統籌協調的難度較大,或者由于駕馭起來不夠熟練,便常常將它們歸入“重要而不緊急”的范疇,習慣性地去應付眼前的“硬指標”,在老路上積重難返。
中央反復強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經濟結構升級的約束增多,社會結構平衡的難度加大,傳統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繼續走過去的老路,只會事倍功半。只有牢牢把握好“十二五”時期發展的主題和主線,既聚精會神,又統籌兼顧;既關切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又放眼長遠,切實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才能為未來的發展及早奠定堅實基礎。
對于那些有利于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方面和關鍵環節,政府要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適時調整宏觀調控方向和力度調節資源配置,市場主體要有足夠的自覺性和預見性,創新發展理念,完善發展機制,破解發展難題。大家一起“轉著盤子朝前走”,一只盤子都不掉,國家的發展才會更協調、更健康。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馮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