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的徑流系數,就是說雨水落在硬質地面上,只有10%可以滲透到地下,剩下90%要完全靠地下排水管道排除;而如果是綠地的話,將有80%滲透到地下,需要排水管道排除的只有20%。也就是說,面積相同的綠地和硬地,其自身的排水能力相差8倍。
一旦降雨量超過排水系統設計標準,就只有積在路面,產生內澇。顯然,在目前城市建設格局的情況下,建設綠地是最直接的緩解城市內澇的好辦法。但是隨著城市的擴張,北京市區的綠色隔離帶地區的范圍卻在逐漸縮小,下面是一組數據。
在1958年北京總體規劃市區范圍是640平方公里,市區綠隔范圍是314平方公里,占市區比例49.1%;1982年北京總體規劃市區范圍是750平方公里,市區綠隔范圍是260平方公里,占市區比例34.7%;1992年北京總體規劃市區范圍是1040平方公里,市區綠隔范圍是240平方公里,占市區比例23.1%。
從1958年至1992年北京市光綠色隔離帶地區的比例就減少了26%。根據1999年北京市委綠化隔離地區的調查報告顯示,1993年,北京市區的綠化面積和養殖水面為30平方公里,建設用地為80平方公里,農田菜地為130平方公里;1998年,北京市區的綠化面積和養殖水面積為42.1平方公里,增加了12.1平方公里,建設用地118.29平方公里,增加了38.29平方公里,而農田菜地為61.82平方公里,減少了68.18平方公里,值得注意的是違章建筑大幅增加了15.96平方公里。在這些違章建筑中很多都占用了綠地和耕,那么這些綠地是如何一點一滴被蠶食掉的?
綠地遭受蠶食情形之一:開發商更改規劃 占用小區公共綠地
位于朝陽區北苑路上的黑色的商品房,名叫E4樓風格派。和附近成片的小區相比,那棟樓孤零零的矗立在馬路的拐彎處,附近的居民告訴記者,那棟樓和附近的歐陸經典小區都是由北京太合龍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的,在2000年歐陸經典小區開盤的時候,E4樓所在位置的規劃并不是現在的樣子。
歐陸經典小區業主說,E4樓所在位置以前是大片的綠地,后來說是建小學,再后來就是現在的E4樓風格派了。
看到自己小區的綠地沒了,業主們多次和開發商協商,但都沒有結果。于是他們找到一位叫陳岳琴的律師,委托她起訴開發商。
據陳岳琴律師所說,小區里大量的公共綠地被開發商變更了規劃許可,然后蓋成一棟棟的商品房去賣,獲取了巨額的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