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蛟龍” 深海傳奇——“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突破5000米之際獨家專訪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 “蛟龍”號海試領導小組組長王飛
圖表:“蛟龍”5000米載人深潛海試成功 新華社記者 高微 馮琦編制
26日,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沖擊5000米深海,締造我國海洋科研新傳奇。
海試成功之際,國家海洋局副局長、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領導小組組長王飛第一時間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
記者:“蛟龍”號此次突破5000米,有什么樣的意義?對我國海洋事業意味著什么?
王飛:“蛟龍”號此次突破5000米,代表了中國在海洋高科技領域的一種突破。這次海試成功,意味著我們可以達到全球70%以上的海洋深處。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71%,太平洋約占海洋面積的一半,此次海試選擇在東北太平洋區域進行,相比3000米級海試在南海進行來說挑戰更多、困難更大。
目前,國外潛水器大多數都在淺于5000米的海域活動,“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的成功將為明年沖擊世界紀錄的7000米海試奠定基礎。
大洋深處孕育著無窮的奧秘,探索海洋、認識海洋需要高科技手段作為支撐。“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的成功,將為研究人員提供更加精細的調查平臺,為科學探索深海奧秘提供平臺和技術支持,為尋找基礎科學問題的答案打下堅實基礎。
記者:在您看來,“蛟龍”號突破5000米深度的難度在哪里?我們的科研人員是如何突破這些難題的?
王飛:對深潛來說,耐壓和密封是考驗深海載人潛水器性能最重要的兩個指標。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壓力就會增加1個大氣壓。當“蛟龍”號潛入水下5000米時,它承受著相當于500個大氣壓的巨大壓力。就相當于在1平方米的面積上壓上5000噸的重量。巨大的水壓,不僅考驗著潛水器的耐壓能力,也考驗著它的密封性能。
為了實現潛入水下5000米的目標,在完成3000米級海上試驗返航之后,“蛟龍”號進行了一番技術改進。它的作業系統、絕緣檢測系統、視頻系統也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完成了升級。現在,這艘長、寬、高分別是8.2米、3.0米與3.4米,空重不超過22噸的潛水器,已經有能力進入水下5000米的深處,并以每小時1海里的速度巡航。
此外,深潛是對潛航員身心雙重考驗。茫茫漆黑的海底,狹小擁擠的空間,陰冷潮濕的環境,不可預測因素可能帶來的危險,長時間身處其中讓人倍感壓抑、煩躁,在5000米級的試驗中,潛航員要在水下連續工作6-8小時,心理考驗可想而知。
從技術角度上說,保障“蛟龍”號和潛航員安全問題的關鍵是處理好重量與浮力的關系。為此,“蛟龍”號進行了多種安全設計,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它可把攜帶的鐵塊、蓄電池箱、采樣籃都扔掉,必要時可以拋棄機械手,“斷臂”上浮。即使碰到最糟糕情況比如陷入淤泥,也有辦法脫身,它的報警系統會發射浮標到海面,深潛試驗母船可以及時跟蹤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