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胡承霖教授與學生在實驗田里評估小麥的生長、抽穗情況。
人民網記者 劉龍攝
“80多歲的年齡,40來歲的干勁。”皖北農民如此評價安徽農業大學老教授胡承霖,并親切地稱他為“泥腿子教授”。2010年皖北地區農技人員和多位農民集體上書省政府為他請功,當年9月,省政府授予胡承霖教授小麥高產攻關特別貢獻獎。
“越是氣候不好,咱們搞農業技術的越是要下到田里去。風不調,雨不順,正是需要技術的時候。”一到小麥生長關鍵時期,不管刮風下雨,冰天雪地,還是少雨干旱,胡承霖總會準時出現在皖北的麥田里。他說,“雖然退休了,但是黨員不退休!搞了一輩子糧食,我的一切已和小麥增產、農業豐收綁在一起了。”今年春節前后兩個月內,他就先后8次從合肥坐公共汽車到皖北受旱地區,指導當地農民科學抗旱保苗。
田野“寫”論文
繪成5年增產近80億斤的豐收圖
堅持把論文寫在田野上的胡承霖是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1985年受聘為農業部小麥專家組成員,1995年退休。退休后,他始終奔走在實驗室和鄉間田野。“如何讓農民過上富裕的日子,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一種情結,更是一個黨員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胡承霖說。
1998年到2003年,我國小麥處于低產期,種植面積下滑,糧食庫存量連續走低,國際上甚至出現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質疑聲音。到2005年,安徽小麥單產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公斤。胡承霖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大播量、一炮轟施底肥、品種和播期不協調是安徽小麥生產之所以徘徊不前的三大障礙,靠天收的粗放種植方式是限制安徽小麥單產進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2005年4月,76歲高齡的胡承霖給省領導寫信,附上一份3600多字的方案,推廣良種良法等關鍵技術,提高小麥單產,實現5年增產50億斤,倡議在全省開展小麥高產攻關活動。
省領導掂出了這封長信的分量。當年秋種季節,一場小麥高產攻關戰役在安徽大地開啟,胡承霖被聘為專家組副組長。從耕地深度、施肥量到播種量、播種行距等每一個細節,胡承霖親自培訓、把關。渦陽縣高爐鎮陸楊村是胡承霖選的第一個高產攻關試驗點,村民鞏效武感受頗深:“2005年秋種,胡教授第一次來村里講課,清晨5點多就到了村部會場,比群眾到得還早。”幾年來,胡承霖累計為各地培訓小麥技術骨干2800余人次,舉辦高產栽培技術培訓班80多場次。
陸楊村黨支部書記鞏向海告訴記者,“以前,最好的田塊一畝地最高300公斤,現在,最好的有710多公斤。”據統計,2006年,全省小麥總產比上年凈增15.9億公斤,增幅19.7%,單產突破300公斤,帶動全省農民人均增收74元;到2010年,小麥單產每畝提高84公斤,累計增產79.7億斤,其中渦陽縣180萬畝農田實現了畝產千斤的目標。
田間傳科技
一畝地成本能降幾十元
實施小麥高產攻關并非一帆風順。陸楊村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深耕、供種、播種、植保、收割“六統一”,農民一時難以接受。“老百姓認為,是村干部又想推銷種子化肥,抵觸情緒很大。”鞏向海說,讓他們少播種,少施肥,老百姓就不信,更相信祖輩傳下來的口訣“寧愿多下種,不能等到苗少捶心口”。
了解情況的胡承霖坐不住了,他深知農民是最講究實際的,除了在課堂上苦口婆心地講解,在田頭不厭其煩地示范外,更是鉚足勁在示范片上下功夫,用效果說話,讓農民自愿改變傳統種植方式。懷遠縣荊芡鄉渦南村村民孫敦明白天播了9公斤麥種,晚上偷偷補種了5公斤多種子。麥收時,傻眼了。別人沒補種的每畝地產量多出200多公斤。自此,孫敦明遇到問題,都要向胡承霖咨詢。
胡承霖還把原來播種機的7個耬腿去掉一個,從而有效控制播量。僅此一項技術的推廣,平均畝播種量減少5公斤,每年為全省麥農節約成本3.6億元。渦陽縣陳大鎮種糧大戶孫子富說:“在胡教授指導下,現在一畝地省種子15斤,省肥料錢20元,成本能降幾十元,我們合作社1600多畝地,光成本就能節省好幾萬元。”
“2007年的大年初三,胡老師找到我們,要研究生產新型農機。”安徽農業大學李兵老師介紹,目前使用的農業機械,種一畝地小麥,從滅茬旋耕到播種,要在田里至少搞三四遍,并不適合皖北的砂礓黑土。在胡教授的主持下,他們研制的新型農機,滅茬、旋耕、施肥、播種,一次即可完成。以前農民施肥時廣撒,這種新型農機讓化肥就在種子下方5厘米處。“使用這種機械種地,一畝地減少成本百十元,畝產提高百十斤。”李兵說,該機械獲得4項國家發明專利。
此生長耕耘
要一直干到干不動為止
小麥播種、生長等關鍵時期,胡承霖每隔幾天就要下鄉一次,指導農民栽培。一位耄耋老人,從不需要專車接送,自己拎起包,帶上鏟子,拿個水杯,買車票搭客車就下去了。幾年來,他跑遍了皖北主產小麥的30多個縣上百個鄉鎮。“我多次說要派車送他,他都不讓。給他買票也不讓。”蒙城農業推廣中心副主任劉永華說。“他們開個車送我一趟,夠我買4趟車票了,太浪費。”胡承霖說。
胡承霖的兩個女兒都在美國,女兒想接父母去美國安享晚年,他也沒同意:“我在中國能讓小麥高產,讓農民增收。我去美國能做什么呢?”種麥子時,常常碰到中秋節。2009年中秋節女兒回家探親,胡承霖正在渦陽指導秋種,老伴打電話讓他回家見見女兒,他想了想,還是選擇留下。如今渦陽縣“畝產千斤縣”的目標已經實現,他又建議亳州市制定“千斤市”目標。
“現在我身體還行,我想工作到90歲應該是可以的。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干到干不動為止。”胡承霖說。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