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社會的主體,人口普查是對一個國家國情國力最全面的盤點。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總數大,流動人口多。對居住在國土內的所有居民逐一進行問卷調查,盡量做到不漏報、不重報,把調查誤差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這樣的人口普查難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作為人口第一大國,中國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如何保證數據真實準確呢?
人口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面臨的重大問題無一不與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問題密切相關。
“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這是我們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必須始終把握的基本國情。”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教授認為,剛剛完成的“六普”是一個寶藏,它可以為我們把握國情,正確決策提供基礎性的數據和支撐。
人口普查最重要的任務是查準人數,然后在此基礎上獲得人口結構、人口素質、人口遷移分布,以及人口社會經濟特征等各方面的信息。
人數是否查得準,關鍵的指標是漏登率。國際上一般把漏登率是否超過3%作為衡量普查質量高低的一個標準。漏登率低于3%,均屬于質量較好的普查。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幾次普查漏登率基本都在1.5%到3.5%之間。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介紹,“六普”期間,我國共分為500多萬人口普查小區,入戶登記階段結束后,統計局隨機抽取了402個小區,重新入戶、重新訪問、重新登記,經過比對發現,凈漏登率只有0.12%。
“六普”的凈漏登率控制在0.12%,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時低了1.68個百分點,進步巨大。“高質量的數據保證了信息的準確性,為正確了解中國人口的‘家底’提供了堅實的保證。”翟振武表示,我國“六普”比許多發達國家的人口普查質量高得多,屬世界一流水平。
結果經與公安、人口、衛生和民政部門的行政記錄比對,數據較匹配,也證明了“六普”質量較高。“人口數據不是孤零零的,許多部門掌握著涉及人口狀況的行政記錄,我們評估后發現普查數據和部門行政記錄總體是比較匹配的,這些普查數據和人口發展的規律是吻合的。”馬建堂說。
中國以往歷次人口普查采用的都是常住人口登記原則。這一原則的最大弊病就是:要求那些戶口不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不到半年或離開戶口所在地不到半年的人,返回戶口所在地登記。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喬曉春分析,“即使在現住地找到了這個人,也只能期望他自覺回到戶口所在地進行登記。實際上這一辦法很難實現,從而導致很多流動人口在登記中被漏掉了。”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六普”采取“雙向登記”原則,要求既登記現有人口,也登記外出戶籍人口。這樣流動人口既在居住地登記,也在戶口所在地登記。
“盡管從全國看,流動人口存在重復登記的問題,但是由于對每個流動人口同時登記了離開戶口所在地的時間,從而可以通過計算機自動識別、處理。對于流動人口,只有重復登記,不會有重復統計。”喬曉春說,正是由于采用了這一辦法,才導致了本次人口普查的漏登率大大降低,只有0.12%,遠遠低于2000年人口普查的1.81%。
除了改變登記原則,引入新科技、新設備進行數據錄入,也大大提高了統計質量。以往人口普查都是采用手工錄入數據的辦法,而本次普查采用了光電自動錄入,即通過在普查表上自動掃描,將普查表上的登記信息直接轉換為計算機可識別的數字信息,從而既減少大量人力,也提高了普查錄入速度,還可以大大減少由于手工錄入所帶來的再生性誤差。
“對于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普查對象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導致普查工作越來越困難,獲得高質量普查數據也越來越不容易。本次人口普查能夠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來之不易。”喬曉春說。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