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帝王,很少有患上癌癥的記載。難道古代帝王不容易患上癌癥?
1170年就有“癌”
中國古代帝王,很少有患上癌癥的記載。難道古代帝王不容易患上癌癥?難道癌癥是近數百年的新發現,新出現的病癥?
古時候的史官,記錄朝代更迭,帝皇功過,以及帝王生死的事。不過,對于皇帝患病細節及死亡病因,相信不是他們要記載的焦點。也許古代“癌”這個名詞還沒有出現?
說到癌癥,早在12世紀(1170年)的宋朝,東軒居士撰寫過一本《衛濟寶書》,提到“癌”這個名詞。這“癌”字沒有見于《康熙字典》等傳統典冊,遲至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現在《辭源》和《中華大字典》中,解釋“癌”是惡性腫瘤。
不過2001年《中華醫史雜志》刊出陳啟明的《<衛濟寶書>—“痼”病考實》一文,他認為癌“非今之惡性腫瘤,乃今‘無頭疽’中之‘深部膿腫’”。
1264年宋朝福建人楊士瀛著的《仁齋直指附遺方論》,相信是傳統醫學文獻最先對癌的特征有簡明敘述:“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并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后會引起昏迷。這和現代醫學的“癌”(cancer)的特征和臨床表現有點相似。
Cancer這醫學名詞是來自拉丁文螃蟹的意思,也是來自希臘文螃蟹的cancrum。癌的特征是(癌)細胞異常失控,毫無規律分裂生長,結果形成腫瘤。癌腫的血管猶如螃蟹的爪,從腫瘤向外四處伸展。如果屬實,宋朝以前,“癌”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