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村民”轉為“居民”后,青島市城陽區夏莊鎮丹山社區的近2000多名群眾本以為命運會從此改變。不料失地后承諾的“解困房”沒有解決實際的住房困難,本應領取的“失地生活補助”也遭克扣,而居民因失地得到的“養老金”也很有可能被掏空。在這一切困境的背后,從2004年年底就總攬社區書記和社區主任大權于一身的招吉香,成為了當地群眾敢怒不敢言的焦點人物。
社區領導名下有多套“解困房”
丹山社區地處青島市北部近郊的城陽區,城陽區距青島市區中心35公里,是進出青島市區的北大門。城陽區域內交通發達,知名的青島流亭國際機場在城陽區中心位置。從丹山社區到機場,總路程不到10公里,而且丹山更加靠近市中心。
自1994年城陽設區以來,城市化的浪潮逐漸席卷到丹山社區,并在2004年達到了一個高潮。丹山社區一位70多歲老者告訴記者:“2000多村民中,大部分從2004年開始就再也沒有任何可以耕種的土地。”失去耕地,也就意味著丹山社區進入了城市化階段。
與居民大規模失地不相匹配的是,由于“社區已多年未批房基地(農村中也稱“宅基地”),隨著適齡青年婚嫁需要住房以及居民居住危房不斷增加”的現實,在社區居民委員會和社區黨總支部委員會的“一致研究”下,丹山社區解困房工作提上了日程。
記者從丹山社區一位老干部手中獲得一份《夏莊街道丹山社區解困房實施方案》,只要符合以下四個條件中任意一項的該社區居民都可以購買“解困房”:1、房屋系危房(經有關部門認定),且無其他住房的;2、祖孫三代及三代以上同住一處少于四間(含四間)住房的(父母輪養的,只能一戶申請購買);3、二代同住一處少于四間(含四間)住房的,且其子已婚或達到18歲以上年齡(從社區報名之日起);4、雙女戶,二代同住一處少于四間(含四間)住房的,且其女已婚或已達到法定婚齡,戶口在本社區的。
《方案》中規定解困房價格為每平米1550元到1600元。據一位參與到《方案》制定與實施的社區黨員告訴記者:“由于解困房使用的是社區的集體用地,土地成本非常低,在社區委員會的指導下,第一期解困房2006年建成時的成本,每平米不超過800元。”
盡管如此,解困房還是供不應求。在“解困房的付款方式及分配方法”中還特別寫到“根據社區居民報名申請購買解困房的戶數,已超出社區已建解困房的戶數”,分房最后不得已采用抓鬮的方式進行。
那么這些解困房是否發放到社區居民手中?記者拿到了一份該解困房小區物業的住戶登記名冊。在這份名冊中,記者發現,不少人在社區中擁有多處住房。其中登記在該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兼社區主任招吉香名下的就有3套,分別是3號樓3單元的601、701和702。而一位名叫柳高芳更是驚人,擁有7號樓的10套住房。
一位知情的社區居民告訴記者:“在解困房一期中,7號、8號樓是整體對外出售。招吉香獨占4套,其弟招吉清四套,招吉亮和他母親每人一套,堂弟招吉瑞三套。”據他統計,總體解困房95%不符合解困房安置方案,50%是對外出售的。